全國人大代表董月琳:挖掘“一花一城”產業鏈
一朵花,一座城。近年來,我國已有近300個城市確立了市花,美麗的花卉盛放在大街小巷,成為了解城市發展、反映生活變化的窗口。如何挖掘市花多元價值,持續放大“市花經濟”效應,進而滋生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5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柳州工學院語言文化與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董月琳帶來《推動“一花一城”產業鏈延伸,構建生態經濟新模式》的建議,希望通過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產業鏈,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董月琳以柳州為例向記者闡述,作為我國西南工業重鎮,柳州近年來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路徑,以城市治理為抓手,開展“花園城市”“公園城市”建設,推動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讓柳州實現了從“工業城市”向“紫荊花城”的轉變。
與此同時,董月琳還深入調研了河南洛陽、湖北武漢、浙江杭州等城市的寶貴經驗,發現武漢以櫻花經濟構建“城市會客廳”,洛陽通過牡丹深加工延伸出200億元產業鏈,杭州借桂花打造“中國茶都”金名片。這些實踐印證:單一種質資源通過“文化賦值-科技賦能-場景再造”三維裂變,可成為城市轉型的戰略支點。
因此,董月琳提出建構“一花一城”產業鏈的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一花一城”產業鏈生態經濟體系。由國家層面開展“一花一城”試點建設。支持各地申報試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品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主題城市,圍繞特色花卉植物開展生物科技研究。由此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城市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二是推動“一花一城”產業鏈與創新經濟深度融合。比如探索基于城市綠化的碳匯交易試點,利用碳匯收益支持城市綠化。以柳州為例,可以建立洋紫荊生態補償機制,利用其市花地位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態產業效益。探索文旅、康養等行業對洋紫荊種植和養護的補償。
三是促進“一花一城”產業鏈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圍繞花卉領域設置國家級文化標識。比如將“一花一城”納入“中國四季旅游推廣計劃”,聯動外交部打造外宣品牌(如“紫荊花城·醉美柳州”),對“一花一城”主題公園建設、智慧旅游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開展體育賽事(如城市馬拉松在花季舉辦,被稱“最美賽道”)、花漾市集、生態論壇等系列活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建議支持制定涵蓋花卉植物種質創新、智能栽培、技術推廣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納入國家或行業標準體系范圍,形成可復制的產業標準化模式。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政協委員戴斌:打造中國景區的國際范兒
“我們在對外推廣旅游目的地時,必須采用游客聽得懂的語言講他們感興趣的故事。”戴斌認為,中國景區的國際化升級方式要從“自我表達”轉變為“用戶思維”【詳細】
全國人大代表陸鑾眉:建議修訂《城市綠化條例》
陸鑾眉表示,我國現行的《城市綠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1992年頒布的,最新一次修訂是2017年,主要對園林綠化施工企業資質進行了調整。近年來,不少地方行業主管部門、有關企業和行業專家反映,當前《條例》已難以適應當下城市綠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詳細】
何杰委員建議制定“城市更新管理法”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杰表示,隨著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推進,法律依據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利益協調復雜等問題日益凸顯【詳細】
連玉明委員:建議適時設立國家公園署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加拿大等對國家公園群的規劃、保護、管理和開發,采取的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國家公園群管理體制。連玉明認為,為進一步統籌好國家公園之間、省際之間、部門之間的關系,應立足實際,借鑒國際經驗,獨立設立國家公園署統籌管理國家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