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建設濱水空間要多些用戶思維
近些年,本市(北京)建設了不少濱水空間,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有些濱水空間的配套服務相對不足,導致游玩體驗大打折扣。
平心而論,建設這些濱水空間,有關方面費了不少心思,有效改善了周邊環境,激活了一定商業價值。有的將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景色宜人;有的串聯起沿線多個商圈、文化園、居民區,已發展為新晉網紅打卡點;還有的串聯慢行系統,成了市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但與此同時,部分空間還存在納涼設施不足、周邊停車不便、步道坑洼不平等短板,問題看似不大,卻拉低了獲得感,需要管理工作加快升級。
濱水空間有了,配套服務沒跟上節奏,說明城市更新中,有時還是缺少用戶思維。從客觀現實看,一處城市空間的建設,可能涉及多個部門,很多時候,每個部門只關注完成分內之責,最后整體呈現效果反倒容易被忽視。反觀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在設計之初就要研判目標用戶的需求,生產出樣品后,更要站在目標用戶的角度體驗產品好不好用、方不方便,并及時做出修改調整。城市空間建設與之類似,怎么建設、效果如何不能全然由施工方說了算,凡事要多想一些、想細一些,把“用戶”當作設計的起點與終點,才能達致最好的效果。
濱水空間的崛起、城市河流的重生,其意義不僅在于提升綠色獲得感,更在于挖掘消費新動能。今天,不少城市以水為媒,打造層次豐富的立體空間、沉浸體驗的交互場景,越來越多的濱水空間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就拿北京亮馬河這一成功案例來說,既保留了讓人親近自然的野趣,也利用沿岸空間改造而成的咖啡館、小酒館帶動了潮流消費。從平平無奇到熱門打卡地,這處流動的“國際會客廳”已成為北京的一張璀璨名片。汲取成功經驗,及時補齊短板,打造自身特色,相關方面顯然還有更多文章可做。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大家對于宜居城市的普遍期待。打造更多活力無限、綠意滿滿的高品質空間,每個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安逸。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博鰲:從偏僻漁村到“世界會客廳”
博鰲,這個坐落于海南省瓊海市東部的小鎮,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里,萬泉河、九曲江和龍滾河三江交匯,共同流入南海,再奔向浩瀚的太平洋。從2001年開始,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固定在此舉辦,博鰲也因而被譽為中國的“外交小鎮”【詳細】
北京會館集中的前門東區,正在經歷怎樣的蛻變?
會館,被稱為地域文化的活態博物館。北京,是會館之都。前門東區,集中坐落著37處會館類不可移動文物。從最初的屬地政府主導修繕利用,到2023年以來攜手會館原發地共同發展,近年來,東城區推進臨汾、顏料、韶州、石埭、吉州、臺灣等會館重新開放,一個以會館文化為主的美育群落正在孕育中【詳細】
展后園博園將如何利用?溫州這樣規劃
在項目設計之初,溫州就明確運營前置思路,在加快推進園博園建設的同時提前謀劃招商運營工作,規劃園區業態,利用園區“北園科技+南園生態”的雙向運營優勢,串聯溫州優質文旅資源,打造永久性、可持續、自造血的城市綜合公園【詳細】
上海:多項“氣象+文旅”成果發布
上海市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碧草如茵,“氣象局長帶你玩轉魔都”系列活動首站“星動崇明·帶你尋光”在這里啟動。活動推出崇明觀星氣象指數與日出日落觀賞指數,并發布《上海市氣象賦能都市旅游發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