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家濕地公園20年建設成果豐碩
2025年,是中國國家濕地公園創建20周年。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建成并開園,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20年后,我國國家濕地公園已達903處。這些濕地公園有效保護了全國240萬公頃濕地,為黑鸛、中華秋沙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優質生態環境。
4月30日,在濕地保護國際研討會上,國家林草局發布,20年來,我國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持續探索統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濕地生態資源合理利用,加快構建濕地遙感監測體系、巡護管理體系,搶救性保護了一大批高生態價值濕地資源。同時,不斷優化濕地公園旅游觀光、文化體驗、自然教育、康體養生等綠色產業發展,約90%的國家濕地公園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
濕地公園建設是中國濕地保護工作的縮影。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閆振表示,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濕地保護。截至目前,全國濕地面積穩定在5635萬公頃。共指定國際重要濕地82處、認定國家重要濕地58處,初步構建了濕地分級管理體系,成功探索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濕地保護發展經驗。
與此同時,我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完成工程項目400多個,修復濕地30萬公頃。組織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和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營造修復紅樹林1.7萬公頃,治理互花米草7.3萬公頃。推動國際合作,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為全球濕地保護事業作出貢獻。
各地在建設國家濕地公園過程中,還通過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態產品和優質的生態服務,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打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種可能。
例如,作為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所在地,20年來,杭州市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原則,探索形成濕地為“玉”周邊為“金”、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金鑲玉”模式。截至2024年底,西溪濕地擁有維管束植物971種、昆蟲918種、鳥類224種,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加750種、441種、155種。自開園以來,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已累計入園650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8億元。這個“五一”假期,西溪濕地又創下5天入園27.09萬人次的客流新高。
在福建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當地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目前,濕地面積達466.8公頃。當年山光嶺禿的“火焰山”變成了濕地公園。環境好了,百姓的生活也隨之改善。緊鄰濕地公園的村鎮打造出一座座集觀光體驗、采摘休閑于一體的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園,成為生態旅游勝地。
同樣,在吉林大安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這里的鳥類種群數量連續三年保持增長,當地在保護優先前提下,開發了生態觀鳥等低碳旅游項目,保護與開放并重的管理模式既守護了生物多樣性,又通過生態旅游收益反哺濕地維護。
閆振表示,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強化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在三北地區、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區域謀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重點建設三江源等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同時,加強濕地保護國際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雙城聯動,解碼未來|BCC大會2025將于11月在上海與深圳啟動
當全球建筑行業迎來資源革新與科技躍遷的新紀元,如何以創新設計重塑城市未來?如何讓智能科技與材料革命引領建筑行業邁向更高效、更包容的可持續生態?答案或許藏在2025年11月的兩場思想碰撞中【詳細】
成渝城市更新項目雙雙“出圈”的背后
從重慶開埠遺址的百年洋行到成都玉林街區的煙火巷陌,從解放碑地下環道的智能導航到“金角銀邊”的社區微更新……城市更新進入精細化時代,成渝兩座城市的更新正發生和諧的共振【詳細】
長春:打造“公園+”消費新場景釋放文旅新活力
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從單一賞景到復合業態融合,長春市積極探索“公園+”模式,創新消費場景,努力將“游客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五一”期間,全市各主要公園圍繞生態價值轉化先行先試【詳細】
上海:世博理念推動世博園區城市更新
世博園區的開發,是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對世博園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要求來推進的,踐行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并將繼續秉承和推廣這個理念。世博園區后續開發已經15年了,把它建完還要若干年。這樣的慢更新,說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