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公布
昨天,首屆“新時代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市規劃展覽館發布,金隅興發科技園礦山生態修復等16個案例入選,為超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彰顯首都生態治理的創新示范作用。
今年3月,首屆“新時代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評選啟動,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北京土地學會、北京地質學會、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發起。評選采用“案例征集、公眾票選、專家評薦、綜合審定”的方式,最終共16個案例入選。
開采礦石的礦區,生態修復后被打造成景觀綠地;生產水泥的老廠房,修繕改造后成為教學樓與宿舍;以往運輸煤炭的火車頭、碎石機等,成了承載園區工業記憶的景觀……在懷柔區金隅興發科技園,立體式礦山公園是科研人員的天然“氧吧”,也為市民提供戶外游憩的好去處。
“礦山生態修復后,裸露土覆綠面積達到41萬平方米,共種植7100棵樹,綠化率由修復前的60%提升至87%。”相關負責人介紹,礦山生態修復區吸引了白鷺、貓頭鷹、赤麻鴨等動物群落回遷,增加動物群落多樣性。通過生態修復,礦區與廠區閑置資產被盤活,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科技、生態旅游等經濟優勢,取得長遠經濟效益。
金隅興發科技園礦山生態修復案例折射首都生態治理理念之變、路徑之變和動力之變。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9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960萬噸,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公園總數增至1100個,三分之二實現“無界”融通,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綠色已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北京以規劃為引領,在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顯著成效。”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表示,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是從“拆違騰地”的華麗蛻變,到“生態修復”的多元協同,再到“價值實現”的創新探索,生動勾勒出北京生態治理從量變到質變的躍遷軌跡。
◆金隅興發科技園礦山生態修復
◆房山區史家營鄉曹家坊礦區生態修復和價值實現
◆通州區綠心森林公園生態修復
◆昌平區北小營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區段)生態修復
◆平谷區鎮羅營鎮下營村千畝梯田生態修復
◆昌平區南口采石場生態修復
◆昌平區奧北森林公園二期生態修復
◆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
◆溫榆河公園生態修復
◆海淀區一畝園生態修復
◆海淀區“清河之洲”(樹村段)濱水綠廊景觀提升
◆房山區大石窩鎮土地整治修復
◆延慶區官廳水庫八號橋水質凈化濕地生態修復
◆朝陽區亮馬河生態修復
◆石景山區首鋼園群明湖生態修復
◆懷柔區六渡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河北出臺省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
近日,河北出臺省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對加強省級自然公園保護、管理和利用作出進一步規范,以全面促進省級自然公園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有效期為2年。辦法分為省級自然公園設立調整和撤銷、總體規劃編制和分區管控、保護與利用等5章40條,適用于全省省級自然公園的管理【詳細】
京津冀:工業遺產蝶變城市文旅新地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包括首鋼園在內,京津冀地區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上已有許多有益嘗試。工業遺產通過對原有資源的保護與再利用,推動園區從“工業銹帶”向“城市秀場”華麗轉變。在這里,游客能夠了解工業文化,還能進行觀光、研學和旅游等活動【詳細】
海南印發自然公園管理辦法
《辦法》指出,地方級自然公園不得擅自調整范圍邊界和功能區,因實施國家或省重大項目、優化保護范圍或者處置矛盾沖突等情形,可根據保護管理需要申請調整地方級自然公園范圍和功能區,地方級自然公園的管理單位要編制或者修編調整自然公園規劃【詳細】
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內添“藝術后花園”
北京市發改委近日批復通州區宋莊美術館-南湖片區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實施方案。改造提升后,該片區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藝術后花園”和“藝術文化客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