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了很多次電話才聯系上羅哲文先生,聯系上羅先生不容易,因為他一年中有2/3的時間都在外地出差,要知道總是在東奔西跑的羅哲文先生今年已經85歲了。85歲的羅哲文先生神清氣爽,耳聰目明,走起路來步履穩健,腰桿挺直,說起話來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坐在他那間堆滿了書的客廳里,談起他鐘愛一生的古建筑保護維修和研究調查工作,羅先生感慨地說:“我干這行已經干了68年了,現在還在為這個奔走,能做多少是多少!笨吹搅_先生令人想到:工作著使人年輕。
為保護文化遺產而奔走
羅哲文先生跑得最多的地方要數長城了。從1952年長城維修開始至今,他一直不斷地去長城,每年起碼一兩次,50多年過去,登長城少說也有幾百次,光八達嶺、山海關就去了100多次,他應該是全世界登長城最多的人了。到現在每逢長城有新發現或論證長城維修方案時他還要去長城。關于長城的書他就寫了好幾本,1987年八達嶺長城被列入中國首批《世界遺產》名錄,他是申請文書的起草者。多年來他一直為保護長城、修復長城而奔走呼吁。他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羅先生跑得多的地方還有歷史文化名城。1981年末他和幾位專家向國家提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從1982年至今,國務院批準的101個歷史文化名城,每一個他都親自考察過,所有提出申請的城市的評審和論證他都參加了。羅先生說:“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與文物保護不同,文物保護是點,歷史文化名城范圍更廣,是動態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光要保護原有的東西,也要發展,要現代化。如何把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把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作為新的城市發展的一部分!绷_先生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云南麗江的發展為例說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可以兼顧:“文物保護不是經濟建設的阻力,關鍵是把規劃搞好,保護有價值的東西,不要把不該拆的拆了,該發展的沒發展起來。文化文物是資源,如何合理利用,讓它發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復雜!绷_先生剛從準備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會理老縣城考察回來,說起那里的文物古跡來興致勃勃。他最近還在為蘇州文化園區等的建設做指導。
近年來,羅哲文先生作為保護大運河的發起人之一,還致力于大運河的考察研究。長城和大運河是世界兩大奇跡。羅先生解釋說,本來國家在確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時就想列入大運河,但當時考慮到大運河現在還在使用,且運輸量很大,要使用就必須不斷改造,就沒有列入。現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了,文物保護也在發展,活動變化著的東西也可以保護,保護對象從點發展到線,比如絲綢之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大運河也應該保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羅先生如數家珍地說:“運河的價值太大了。運河的河岸、橋、堤、壩、閘、倉庫、塔、廟,都應該被保護,不保護就沒了。保護難度很大,涉及交通、水利、環保部門,需要聯系國務院出面來做。全國政協已經牽頭組織考察!绷_先生最近考察了從河南到安徽的河段,從古到今,運河有許多河段,有的埋在地下,西安、寧夏地下也有運河,羅先生已經對運河考察研究了3年,他估計還得花10年8年時間。
致力于世界遺產申報
羅哲文先生是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倡導者之一,1985年3月,侯仁之先生發起并聯合羅哲文等4位全國政協委員,在政協會上遞交了《建議我國政府盡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提案。當年11月,這個提案就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1986年,我國開始第一批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羅先生參與了寫申報文本。以后中國每次申報項目,他都要參加考察和評選。他還作為專家,三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評審工作。羅先生說:“申報有很大的好處,就是加強對它的保護!苯,羅先生也非常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他說:“歷史文化名城不光包括街道、古建筑,還有無形文化,如詩詞、歌賦、音樂、戲劇、曲藝、工藝美術、風味特產,還有地名文化、風水等等。外國人逛北京,講究登長城、看故宮、聽京劇、吃烤鴨,其中聽京劇就是非物質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要共同來保護,作為城市來說不能沒有這些東西!绷_先生認為技術也屬于非物質文化,比如故宮,沒有工匠手藝就修不起來。作為古建筑研究者,羅先生建議將中國木建筑結構營造技藝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建筑上的木雕、磚雕、彩畫等。
對古建筑的深厚感情
羅哲文先生對工作的嚴謹認真是有名的。老北京人都說“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家要維修盧溝橋,羅哲文先生硬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數了上百遍,把盧溝橋的獅子數清了。談起這話題,羅先生說:“做文物保護工作要把事情弄清楚,檔案資料要準確,做到‘四有’,即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專門機構、專人管理,有科學記錄檔案。韓國崇禮門被燒事件給人教訓,就是管理不嚴,沒有詳細資料保存下來,給重建帶來困難!
羅哲文16歲考入古建筑研究學術機構營造學社,當時是出于對工藝、繪畫的喜愛,沒想到從此與古建筑結緣,結緣一輩子。在營造學社,他師從梁思成先生,后來又隨梁思成先生到清華大學建筑系,梁思成給他影響最大的是對古建筑很有感情,羅先生說:“梁思成先生看見古建筑被拆掉會很傷心,這說明他對古建筑有感情,源于他對古建筑的價值有認識,梁先生非常敬業,把古建筑保護作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出于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責任。干這行還要勤懇,能吃苦,不能偷懶,有時還要冒著危險。上世紀50年代條件很差,出去考察沒有旅館住,要住在老百姓家,有時就在很偏僻的鄉下。梁思成先生是從國外回來的,正是出于對古建筑有深厚的感情,什么苦都能吃!
仁者壽
說起養生之道,羅先生淡淡一笑說:“得益于經常運動吧!彼盅a充說:“還有開朗,想得開,不計較個人得失。”
和羅哲文先生打交道,會感覺到他待人的隨和友善。羅老的一位同事說,羅先生退休前在國家文物局擔任局長時,對下屬有3點指示,即:不管多忙別忘了做學問;善待地方來的同志;搞好內部團結?梢娏_先生非常體諒在地方做文物工作的同行的難處。
年輕時羅先生喜歡游泳,打乒乓球,曾橫渡長江多次。他還愛好攝影、書法、詩詞。在營造學社學習時發給相機,搞古建筑測繪需要照相,他從此愛上了攝影,外出時看見有價值的古建筑、文物就拍攝下來,他拍攝、收藏了很多照片資料,有的匯集成書。他家里還收藏了許多老相機,羅先生用內行人的口氣說:“我還是愛用老相機。”
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曾教導羅哲文:“你必須要學古文,讀詩詞,這對你將來有用處!痹跔I造學社他就學習過古典文學,考證古建筑的年代要看文獻上記載的古文、詩詞描寫,同時還要學習魏碑、隸書、行書等書法,羅哲文由此養成了對書法、詩詞的愛好。有一次我請他在他新出的書上簽名,他一筆一畫寫得非常認真,從鋼筆字上也見出他的書法功底。
對自己所摯愛的事業不計得失地投入,付出自己的感情和智慧,羅哲文先生由此收獲著快樂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