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工程頻道 → 工程動態 ![]() |
|
解讀古運河風貌帶整治規劃
日期:2008-06-27 來源:江南晚報 作者: 我要評論()
從泰伯開鑿泰伯瀆開始,無錫與運河的緣分已經長達3000年。運河給無錫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沉積。自無錫開始打造“山水名城”的巨大工程,環繞城區的9公里運河就被列為重點目標。近日,幾經論證的規劃方案終于出臺。本報特請主持規劃的市規劃局規劃編制管理處處長吳珂,對有關焦點問題予以解析。 [觀念 “時尚”轉變只為超越] 現在公布的《無錫古運河風貌帶(環城運河段)綜合整治規劃》,是通過招標,由大原建筑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李祖原聯合建筑師事務所完成的。期間,無錫多名文化專家、設計師參與了工作,并經過各級領導多次審查,幾經修改。其關鍵之處,是將吳文化、運河文化、工商文化這3大影響無錫城市命脈的核心元素貫穿始終。 轉換傳統思維,規劃超越了環境整治、旅游開發的普通層面。所謂觀念的轉化,有3大亮點: 傳統航運經濟→未來美學經濟 環城運河徹底告別水運貿易、工業運輸的角色,成為旅游、文化、創意、休閑、生活的載體;局部建筑景觀整治→整體城市開發 環城運河整治,不是一個個小景點的連綴和營造,而是整個無錫“大格局大戰略”方向性的一個探索;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品牌打造 環城河沿岸文化景觀、歷史古跡豐富,綜合整治不僅限于文物保護。規劃的最終目的是展示其價值,挖掘出特色,并將其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城市名片”的一部分。 [定位 貫古通今追求協調] 自2005年無錫市城市投資發展總公司開始對環城運河進行河道清淤、兩岸環境改造后,關于環城河整治的方向與方法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熱點話題。針對已公布的“四門八景”方案,也有不少爭論之聲。據了解,目前的方案雖幾經修改,但仍屬概念性規劃。不過規劃總體定位方向已定:整體尊重舊城“龜背形”格局,空間劃分上以河道為中心,向外形成3個不同級別的控制區。 ①核心區:沿岸兩側30~50米范圍,即在運河水上和兩側觀光視線可達的地區。其景觀要求為“彰顯古代,突出近代”; 對緩沖區內不符合控制風貌的建筑,采取“基因移植”、“建筑美容”等方法,進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規劃根據這一原則,按照環城河不同地段的功能劃分,對建筑風格、色彩、河岸、綠地系統等都作出了詳細的規范。使其在白天和夜晚有不同的景色。 [落實 治水修路溝通文化] 環城運河整治的目標將落實在“治水修路、整地興業、建筑景觀”12個字概括的6個措施上。目前正在緊張進行的水利設施建設、河道清淤、水體治污是第一步。而旅游線路的組織,也不僅是水上游船一個方案。在“文化導向、強化主題、突出品牌”的導向下,將圍繞沿線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點,進行文化主題性開發。通過水上、陸上的交通聯系,形成各景點間的互動。最后實現環城運河整體的城市主題旅游品牌效應。 作為一個運河穿城、因河而興的城市。目前圍繞運河沿線,正在實施的歷史街區保護性開發工程還有惠山古鎮、清名橋沿河兩個。這兩個街區的規劃方案亦已通過了市府批準。在環城運河的整治規劃中,充分考慮到了與這兩個街區的貫通和協調。環城運河妙光橋至清揚橋(文化宮橋)“望湖薰風”一段,自然與古運河相連,可以沿河直達蘇州。從西水墩向南,則可進入梁溪河景觀帶,直入太湖。至于從吳橋黃埠墩沿著龍頭浜游惠山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線路,只要疏通河道,也是應有之想。 [亮點 歷史陳跡煥然新生] 《無錫古運河風貌帶(環城運河段)綜合整治規劃》“運河環城、四門八區”方案中,除了重建無錫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城門外,還喚醒、激活了許多湮滅在時代劇變中的歷史陳跡。 首藩方岳坊 淘沙巷朝陽廣場南側,南長橋南堍,聳立著兩根斑駁的石柱,這對前幾年重新豎起的石柱雖很不顯眼,卻是一座著名牌坊的遺存。從遺留下的那個護柱獅座的精致上,可以猜想出它褒獎的是一位名人。這是明代皇帝為褒獎無錫籍的封疆大吏龔勉(1536~1607)而敕建的。在牌坊以西,一向被無錫人認為“破破爛爛”的新民路上,還殘存著幾十幢清末民國初的建筑,是傳統江南“枕河人家”的遺存。其中13號一幢沿街三開間,二造進深,既有轉盤樓梯,開井里又有玻璃天棚。這座綠樹婆娑的院落自1860年起建,后來不斷添建,是無錫目前難得一見的江南“前店后坊”式店鋪建筑,保存了清末民初建筑風格的復雜變化。在這片被無錫人稱為“淘沙巷”的狹小地域,自宋代起就是“錫山驛”的所在。在現代郵政、通信業建立之前,中央與地方的文書傳達全憑這套官方主辦的驛站系統。歷史上與淘沙巷毗鄰的馬廠弄里是驛站飼馬之所,淘沙巷的驛館里,則是傳送文書人員和過往官員的住宿之所。 規劃中,這一段定位為無錫傳統居住模式的保護與開發,同時承擔一定的大眾旅游、休閑、親水和景觀功能,形成“原汁原味”的特色濱河開放空間。新民路保留為開敞的街道空間,而淘沙巷則為曲折幽長的弄堂空間,古碼頭和原通過碼頭的窄巷空間得以保留,專家們描繪說,這里的設計理念是盡量保持原有底層高密度住宅區風貌,民居相連組成條條街巷,隨處可見“腳下青石路,頭頂一線天”的江南水鄉風格。并計劃引入花燈、龍船等民俗活動,在傳統歷史中激發出時代的活力。 日暉巷七十年前,日暉巷是無錫城中最著名的“商務區”,F在東大街、西大街都因城市改造拆遷,僅留下日暉巷七十余米,依然保持著往昔的寧靜。這里的22號,是無錫市保存最古老的茶樓,雖然字號早已不存,但那花窗仍能讓人想見當年的繁盛。巷中一片民宅里還保留著不少精美的磚雕門樓以及富有個性的轉盤樓,還有當年的“金昌字號醬油作坊”和“福來和號醬園糟坊”。這里曾被運河申遺考察組專家們稱為古運河沿岸最后的“珍寶”。 得益于環城運河的綜合整治,日暉巷不但得以保留,還將成為整個風貌帶中耀眼的一節。根據規劃,這里的民居建筑將“修舊如故”。通過重新利用,恢復這個歷史地段的活力。形成一片雙層坡頂民居建筑為主,又有單層、三層,高低錯落的密集建筑群。 業勤紗廠 工業遺產公園現在還記得業勤紗廠的無錫人已不多了。早在1937年11月,這座建在羊腰灣古運河畔的工廠,就被日本侵略軍的炸彈給炸毀了。但研究近代經濟史、無錫史的學者們都記得。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冬,這座有著十六開間兩層樓的青磚車間、在粉墻黛瓦中突兀豎起大煙囪的工廠開工了。它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工業之一,也是全國第一家機器紡織廠。該廠的創辦者,是曾在清廷任職、深受李鴻章賞識的無錫人楊宗濂、楊宗瀚兄弟。該廠規模最大時有工人1000余名,年產棉紗7000多件。 現在的業勤紗廠原址上,幾乎沒有任何當年的遺跡,但曾經的“第一”卻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規劃中,擬在古運河畔恢復當年的業勤碼頭。在原址上象征性恢復部分符號性建筑或設備標志。附近還有建立規模較大的近代工業遺產公園,以無錫民族工業為創意元素的設想。 惠元面粉廠、橫浜里……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規劃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