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
燕京八景今何在(組圖)
日期:2008-08-13 來源:《博物》 作者:文/齊 特約專家/李寶田 攝影/王寧 我要評論()
![]() 供圖/全景 盧溝曉月、金臺夕照、薊門煙樹、瓊島春蔭……“燕京八景”聞名遐邇,但是人們未必能指出它們的確切位置。“春夏秋冬朝夕水火”,各占一字的燕京八景,曾經代表了北京的不同面貌。從金代誕生至今,八景和北京一起經歷了800多年不同版本的變遷,如今它們變成了什么模樣? 何謂燕京八景?燕京的燕,當然是來自北京城北的燕山,先秦的燕國也是因地得名。大約一千年前,這座古來的軍事貿易重鎮成為了遼國的南京,始稱燕京。后來它又演變為金朝的中都,元朝的大都和明清的北京。而所謂八景,就與這期間的三位皇帝緊密相關。 金朝的第五位皇帝,熱愛漢文化的金章宗喜好游山玩水,巡游狩獵的足跡遍布了燕郊大地,據說他蒞臨圈點的許多景致,就是燕京八景的前身。而如今我們能找到的最早完整描繪這八個景點的文字圖畫,卻是來自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的翰林院編寫了《北京八景圖詩序》,收錄“前代士大夫賦詠”的一百多首八景詩,并配上八幅獨立的《北京八景圖》裝裱成卷。據說這是為明成祖朱棣籌備遷都所作的輿論準備暗示國民,遷都到這個美景如云的地方是明智而優雅的。而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則親自主持給幾經變更的燕京八景定了名,并鄭重其事地在每個景點所在地豎了碑,題了字。 從金代到今天的800多年中,八個景點的內容、名稱、地點都發生了多次變更,但燕京八景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山水融融、柳綠花紅的美麗風光。“春夏秋冬朝夕水火”,八景各占一字,可以說,它們代表了北京的不同風貌,也默默記載了這座首都的歷史變遷。
![]() 春 供圖/全景
瓊島春蔭 都會里的蓬萊 仙山高處玉為臺,五色春云拂曙開。縹緲映空連禁液,氤氳承日護蓬萊。——明·鄭緝 只要在暮春時節游覽北海公園,太液池碧波中那座蔥郁的小島和山頂的白塔,總會首先吸引我們的目光。 從北海東門進園,跨過陟山橋,穿過五彩牌樓,就站在蔥綠的瓊島前了。瓊島就是瓊華島的簡稱。順著島上小徑望塔上山,身邊除了青松翠柏,還有桃花、迎春、丁香、合歡,從初春到夏末,變著樣地給瓊島換上不同顏色的衣裳。 金代,開始以瓊華島為中心興建中都的離宮,金世宗從北宋皇家園林里“借”來許多太湖石,營造自己的仙境。太液池和瓊島、團城以及現在中南海里的瀛臺,模仿的就是傳說中東海里三座仙山,瀛臺代表瀛洲,團城代表方丈,瓊島代表的就是蓬萊。 后來,這里索性成了道院,是名副其實的道家仙境,而春蔭的“春”字,也有追求長生不老的含義。元世祖忽必烈以瓊島為中心,營造了大都城,施工過程中,世祖就住在島上的廣寒宮中處理朝政,那里清朝時變成了白塔的塔基。 直到明清兩代,北海一直是皇家御苑,普通老百姓是看不到瓊島美景的。對清朝皇家來說,同樣來自少數民族的藏傳佛教,顯然更對胃口。于是瓊島山頂上豎起了藏式白塔。修葺一新的雪白塔身在萬綠叢的最高處特別顯眼,從山上向下看,一池碧波在春風中波光粼粼。 如今,瓊島春蔭的園林美景已經不再是皇家獨享。只要買張門票,任何人都可以在明媚的太液池旁漫步,享受春風暖陽和拂面的楊柳。
![]() 夏
居庸疊翠 燕京的西北鎖匙 重關深鎖白云收,天際諸峰黛色流。北枕龍沙通絕漠,南臨鳳闕壯神州。——明·曾棨 從城里的八達嶺高速一路向西北,兩邊山勢越來越雄奇,左右山體上的植被格外油綠,奇花美樹沖淡了眼睛的乏味,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居庸疊翠果然名不虛傳。 居庸關位于北京通往蒙古草原的必經之路上,是長城距北京最近的一個關口,也是游牧民族攻進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有八處山脈斷裂的天然峽谷通道,號稱“太行八陘”,居庸關所處的關溝就是最北端的通道,沿途兩山夾峙,形勢格外險要。《金史》中對居庸關的描述是:“中都之有居庸關,猶秦之有崤涵,蜀之有劍門”。而我們熟知的八達嶺長城,不過是居庸關防御體系中最險峻的北口。 車行在山路間,可以看到層巒疊嶂中時隱時現的長城遺址。明太祖朱元璋進占元大都后,為了應付來自北方的威脅,在居庸關修筑了這道橫亙在關溝之中的關隘,切斷通道,出入必須穿過關門。 當年,借著巡察軍事重地之機,皇帝經常來觀賞秀麗的景色,關城內的書館、寺院的遺址就是證據。今天,關城上粉飾一新的建筑已經找不到歷史的滄桑感,但登上城樓居高臨下,還能感受到當年萬夫莫開的氣勢。東西山上綿延開來的是關城的城墻,回身望去,目之所及都是如波的綠色。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