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科技頻道 → 園林知識 ![]() |
|
將廢棄地變成美麗公園
日期:2008-08-19 來源:城市規劃網 作者: 我要評論()
彼得-拉茨(PeterLatz),1968年在德國成立(Peter+Partner)設計事務所,1973年擔任卡塞爾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授,1983年擔任慕尼黑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授,同時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其作品始終貫徹技術和生態的思想,同時與藝術完美結合。尤其擅長用生態的手法,巧妙將舊工業區改建為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他的作品為世界許多舊工業區的改造樹立了典范,在當今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領域影響廣泛。 我想從一個小故事開始:記得一次參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時,我遇到了一位白發老園丁。他告訴我,園林就是他的生命。老園丁常常站在欄桿的盡端,凝視這片平靜的景觀,然后轉身,慢慢走向城堡的方向,再次修剪綠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都由他一個人來完成。 從此,我就有了一個夢想…… 設計理念 在文明世界里,自然與技術似乎是對立的、截然不同的。但在一個生態的或可持續的世界里,自然與技術必須是相似的,甚至是一致的。 物品的用途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想象力容許我們以全新的方式將所有的設施抽象化再去處理和利用它們。比如對舊廠房的改造,我們可以用全新的方法進行設計,讓工業設施轉型而不是毀掉它們。廢舊的工業設備系統經過調整后,不但可以再現工業生產時代的歷史情趣,而且系統中每個元素都可成為令人好奇的景物。盡管它們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從新的角度觀察,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完成了從理性到感性的轉變。 廢棄場地存在的矛盾感和沖突感可以達到一種令人吃驚的效果。我們可以在其中尋找很多元素,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保持場地信息本身的復雜性,而且還要嘗試去豐富和發展這些場地信息。在荒蕪地區創造出一片綠洲,這是我們對舊工業基地改造的最理想的設想。 一種新景觀正在所有發達國家形成,它與文化景觀或現實中那些已建成的景觀截然不同。把這些區域稱之為“損壞的景觀”或類似農業用地“再耕種”用地,都是不夠恰當的。目前我們稱之為后工業時代的特殊景觀,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方式謹慎處理這種新景觀。 10年前,幾乎沒有人相信能在鋼鐵廠鮮花盛開的公共空間里,或在改造后的老建筑中散步、玩耍、慶祝。而現在,這一切都成為現實。 案例介紹 20世紀90年代,曾經是德國最重要工業基地的魯爾區,建設了一個對歐洲乃至世界都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埃姆舍公園。經過150年的發展,魯爾區形成了以礦山開采及鋼鐵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區。鐵路、公路、運河、高壓輸電線、礦山機械、高大的煙囪、堆料場等成為該地區的典型景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魯爾區作為主要工業的煤礦和鐵礦開采,漸漸衰落、倒閉,大量質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當地政府決定重整這片土地,為在當地生活的250萬居民吸引到新的投資。 我們將舊有的工業區改建成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并且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業設施,同時又創造了獨特的工業景觀。這項環境與生態的整治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建立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的綠色通道;對350公里長的埃姆舍河及支流進行生態再生工程,設置有凈化作用的植物種植網格,凈化區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復河流兩側的自然景觀;建造300平方公里的埃姆舍公園,改善公園內的生態環境;改造現有住宅,興建新住宅,解決居住問題;建造各類科技、商務中心,解決就業問題;原有工業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 在埃姆舍公園中還包含了許多風景獨特的公園,比如杜伊斯堡風景公園。該公園坐落于杜伊斯堡北部,這里曾是一座大型鋼鐵廠。1985年,鋼鐵廠關閉了,無數老廠房淹沒在野草之中。我們將工廠遺留下來的建筑、貨棚、礦渣灘、煙囪、鼓風爐、鐵路、橋梁、沉淀池、起重機等都保留了下來,部分構筑物被賦予了新的使用功能。高爐用來供游人安全攀登、遠眺;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成了公園中的游步道;工廠中的鐵架改成了攀緣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墻成為攀巖訓練場。我們把水循環處理,處理污水,收集雨水,引至工廠中的冷卻槽和沉淀池,經過過濾后流入埃姆舍河。由于原來的工廠設施復雜而龐大,為方便游人使用和游覽,我們用不同顏色為不同的區域做出了標識,比如灰色和褐色區域表示禁入區,藍色表示開放區等。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