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蘇州:積極推進城市園林綠化 加快構建生態園林城市
日期:2008-11-04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 作者: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張永清 我要評論()
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張永清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蘇州近年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城市園林綠化所取得的成績。以此為基礎,為實現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結合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特有的山水格局,明確了今后一段時間城市綠化的工作原則,在完善綠地生態系統、加快實施城市綠化4大體系工程、彰顯城市區域特色以及開展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打造適宜的人居環境。 關鍵詞: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城市園林綠化措施 近年來,蘇州市圍繞"兩個率先"、富民強市、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緊緊圍繞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推進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工作,全力打造"綠色蘇州,"生態蘇州",促進蘇州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在更高平臺上協調發展。 1.以生態立市為理念,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的理念,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城市園林綠化在更高平臺上有了長足發展,城市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目前,我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4.2%,綠地率達到了38%,人均公共綠地達到了14㎡。2007年6月,我市被建設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試點城市。 1.1科學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我們牢固樹立規劃的"龍頭"地位,注重發揮規劃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的先導、主導和統籌作用。按照《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綱要》,結合特有的山水城市格局,注重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區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的關系,編制完成了新一一輪《蘇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7一2020)》,形成了郊野綠地、城市綠地、居住區綠地、組團綠地四 個層次,中心城區綠地系統骨架和"兩帶、三環、五楔"的生態結構,以相對完善的綠地系統規劃體系為城市空間組團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框架支持。在城市綠化管理中,以《蘇州市城市綠線管理實施細則》為依據,重視抓好現狀綠地和規劃綠地的控制。逐步把城市綠線管理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的強制性內容。同時,積極推行"綠色圖章"管理制度,對建設項目的綠化用地指標進行嚴格審查和把關,城市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必須滿足綠地率指標要求,古城區要達到30%,新城區要達到37%。 1.2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快速發展 近幾年,我市城市綠化建設在擴展延伸、增加總量、提升品位、創造特色上實現了新突破。9004年以來,我市累計新增綠地1960多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004年的33.5%、39.6%和8.6平方米,增加到9007年的38%、44.2%和14平方米,分別增長了4.5百分點、4.6百分點和5.4平方米。堅持增量與提質并舉,注重綠化景觀營造和深化,實現了景觀效應、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先后開發建設了石湖景區、沙湖生態園、白塘植物園以及東南環立交綠地等一 批以植物造景為主、季相分明、精細秀美、生態效益明顯的大型綠地。市區新增綠地45O萬耐的市政府實事工程連續多次被評為年度蘇州市"十佳民心工程"。同時,抓好老新村、背街小巷綜合改造工程,按照350米服務半徑的要求留出足夠的空間進行綠化,建設一批大小適宜、分布均勻、便民實用的公共綠地,增加綠量。美化環境。 1.3建立健全科學管養機制 為加強市區綠地的管理養護,鞏固綠化建設成果,提高城市綠化養護水平,我市出臺了《蘇州市市區城市綠地養護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城市綠地實行市、區兩級管理,城市綠地養護經費作為公共支出,納入市、區兩級年度財政預算,城市綠地養護管理實行政府采購,實施招投標制度,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招投標來選擇養護隊伍。制定了《蘇州市城市綠地養護管理標準》、《蘇州市城市綠地養護管埋檢查考核辦法》、《蘇州市城市綠地養護管理招投標評標標準與辦法》等配套性文件,建立了"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科學、有序、高效的綠化養護管理運行機制。 1.4依法治綠鞏固綠化建設成果 多年來,我市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園林綠化法律規章的基礎上,結合蘇州實際情況,先后頒布了《蘇州市城市綠化條例》、《蘇州園林管理和保護條例》、《蘇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等地萬性法規,同步制訂了《蘇州市區移、伐城幣樹木、占用綠地申報、審批辦法》、《蘇州市城市綠化監察執法程序暫行規定》等配套性文件,建立了一套明確、具體、操作性強的法規體系。《蘇州市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蘇州市易地綠化補償辦法》等也正在醞釀起草階段,進--步完善我市園林綠化法規體系。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及時糾正和查處各類侵占綠地、破壞綠化的違法行為,有效保護了綠化建設成果。清理綠化審批項目,設立行政服務窗口,依法受理相關審批項目。開通"12345"便民服務熱線和政務公開網站/及時受理市民的咨詢和投訴,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2.加快園林綠化建設步伐,努力構建生態園林城市 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面對資源制約突出、環境壓力增大的嚴峻挑戰,我市將攻堅克難,繼續加大園林綠化建設力度,加快綠化建設進程,提高綠化管理水平,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優化人居環境。 2.1工作原則 2.1.1突出生態優先,提高環境質量。倡導綠色GDP理念,確立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的城市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事業,形成城市產業經濟、功能設施與生態體系統籌協調的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大力開展節約型綠化建設,提高土地和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城市綠地生態效益最大化,構建良好的區域生態體系。 2·1,2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始終將人作為城市環境的主體與核心,在城市規劃與建設申,以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出發點,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愛與尊重。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為先導,大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完善城市各項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便捷、健康、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2.1.3弘揚歷史文化,體現城市特色。堅持"崇文、融合、創新、致遠"的蘇州城市精神,彰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的特色。弘揚蘇州城市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保持古城"河街相鄰,水陸平行"的雙棋盤格局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古樸風貌,注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注重環太湖、陽澄湖自然山水和植被的保護,體現城市亮點和文化底蘊。 2.1.4注重建管并重,嚴格依法管理。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城市綠化、環境保護、遺產保護、風景名勝區管理等萬面的法規制度,加強對城市所依托的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濕地等自然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重點做好道路 紅線、河道藍線、文保紫線、綠化綠線的控制。規范執法程序,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行為,依法查處各類違法行為,為城市綠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2.2堅持規劃先導,構建自然與人文協調統一的綠色生態系統。 2.2.1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結合城市及城鄉結合帶自然資源的保護,圍繞"綠量適中、分布合理、類型多樣、景觀優美、功能齊全、特色突出"的建設目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注重郊野綠地、城市綠地、居住區綠地、組團綠地四個層次的有機銜接,將自然的和人工的綠色空間連成生態綠網覆蓋市域,構建城市生態網絡框架。 2.2.2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為了嚴格執行《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和《蘇州市城幣綠地系統規劃》,綜合考慮區域開發現狀、資源票賦、環境容量和發展潛力等因素,對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進一步做好細化工作。 2.2.3抓好重點項目的詳細規劃。我市市域范圍內共有石湖景區、木瀆景區、東山景區、西山景區等8個太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此,配合江蘇省太湖風景區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做好太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深化完善石湖景區開發建設的詳細規劃及虎丘風景名勝區西擴建設項目詳細規劃。 2.2.4積極推進綠線劃定工作。根據新一輪《蘇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7~2020)》,按照《蘇州市城市綠線管理實施細則》,組織開展蘇州市城市綠地綠線劃定工作。 2.3堅持量質并舉,打造景觀與生態協調統一的城市宜居空間。 2.3.1抓好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沿太湖、陽澄湖、東西山山體周邊地段,按照水生植物帶平均寬度為100米、生態林帶為200米的標準,全面抓好太湖和陽澄湖的生態防護林建設,在沿湖水面及淺灘恢復水生植物群落,營造以喬木為主的環湖生態防護林。抓好君口復綠工作,"十一五"期間,完成沿路、沿湖、沿風景區的62個君口近150萬平方米的開采面進行整治和復綠。 2.3.2抓好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工程。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對于城市生態系統至關重要,要充分利用我市49.1萬公頃的濕地資源,在保護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做好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建立城市濕地公園與濕地生態保護區,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三角嘴濕地公園(規劃占地12辛方公里)、荷塘月色主題濕地公園(200萬平萬米)、太湖濕地公園(規劃占地4.6平方公里)、白洋灣濕地公園(43.5萬平方米)等項目建設,已全面啟動,計劃2009年全面完成。 2.3.3抓好城市公園建設工程。按照《蘇州市市區綠色行動計劃(2004~2010年)》的要求,全面推進上金灣植物園、虎丘西部景區擴建、環古城風貌綠化帶等一一批重點綠化工程。在城市公園建設中,既要堅持以植物造景為主,突出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又要注意弘揚蘇州傳統園林藝術,突出地方特色,體現蘇州城市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不斷提高公園設計和建設水平。同時,結合市政府實事工程--老新村綜合改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按照350米服務半徑的要求留出足夠的空間進行綠化,建設一批大小適宜、分布均勻、便民實用的公共綠地,增加綠量,美化環境。 2.3.4抓好綠色廊道建設工程。以道路、河道為脈絡,加強道路綠化、綠色通道、河道綠化建設,營造城市生態綠廊,成為聯系城郊綠化與城區間組團綠化的綠色紐帶。古城區結合水陸并行的特點營造濱河綠地,重點抓好肯江河、山塘河、上塘河綠化景觀項目建設,同時,進一步完善環古城風貌綠化帶工程,構建各綠地間的有效連接。新城區要根據區域特點,重點實施大湖大道二期、東山大道拓寬等道路綠化項目。按照綠色通道的建設標準加快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綠化隔離帶的建設,營造以喬木為主的道 路生態防護林網。 2.4堅持因地制宜,彰顯城市綠化的區域特色私鮮明個性。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突出綠化和文化兩大主題,以藝術性和文化性來提升城市綠化的品位和檔次,建設--批地域文化明顯、生態效益良好的公園綠地、街巷游園和道路、居住區綠地,既保持江南水鄉的傳統特色,又融入現代文化氣息。古城區結合水陸并行的雙棋盤布局,建設各具特色的濱河綠地,營造綠意濃濃的林蔭大道,借鑒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通過"見縫插綠"的形式建設街頭綠地,增設綠化小品,點綴街景,突出"精細秀美"的個性和特色。吳中區"相城區、工業園區、高新區等新城區在保護山體、湖泊等自然資源的同時,結合區域形態和定位,根據新城區組團式發展格周。運用現代造圓手法建設公共綠地和生態濕地,彰顯綠量大、植物豐富的特點,體現濃厚的時代氣息,發揮綠地系統連接城市各區域的生態功能。 2.5堅持資源節約,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按照建設部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的要求,遵循資源節約的原則,創新城市綠化模式,處理好大手筆建設與節水"節地、節財的關系,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財政撥款。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干擾最少的綠化模式,為市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態保障系統。在新建或改造城市綠地過程中,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注重喬灌草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道路隔離帶喬木的種植比重,減少硬質鋪裝比例,發揮濕地污水凈化的功能,構建復層結構的植物群落,發揮植物的生態效應,節 約養護成本。大力發展立體綠化,對東環、南環、西環、北環高架實施垂直綠化和高架擋墻懸掛綠化,種植爬山虎、西番蓮等攀緣植物,增加城市三維綠量。注重各種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大園林綠化的科技含量,廣泛推廣和應用相關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以及節水型綠化技術,促進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把我市建成生態園林城市目標,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程度,我市將把城市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城市園林綠化的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加快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加大力度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