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老建筑改造與再生”論壇上海舉行
日期:2009-01-14 來源:東方網 作者: 我要評論()
在保留老城的前提下建造新城,城市的面貌就會呈現出豐富的層次。 《城市取樣1×1》將上海淮海路附近的一平方公里范圍作為城市改造的研究標本。 上周六,在1933老場坊這個從“遠東第一大屠宰場”上再生的地標中,人流旺盛。穿越三樓的創意市集和二樓的獨立動畫影像展,在一樓中心圓的某個半開放的狹小區域中,一場針對老建筑改造與再生的對話正在進行。面對這個城市日漸蔓延的由工廠或者老建筑變身的創意園區,屢屢接手改造工程的與會建筑師們表達了他們對這個城市在老建筑之上重生的期待,“現在我們可能更加注重保護,注重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用一種底片疊加而不是照片疊加的方式來進行改造。底片疊加是看得到底片的方式,或者可以稱為‘透明疊加’。而照片疊加之后,從上面就看不到下面了!痹涁撠熜绿斓氐母脑,現在正著手世博工程設計改造項目的章明這樣解釋城市建筑的這種積淀過程。 負責1933老場坊改造工程的建筑師趙崇新則表示,城市再生是最大的生態行為,\"我們要把許多的建筑拆掉再建的話,所浪費的資源是最大的。所以現在老講綠色、生態、環保,把原本可以利用的結構或者部分建筑保留下來,加上我們現在的一種時尚,可能就是最好的節約資源!摆w崇新認為城市再生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城市的\"健康\",也就是建筑的功能、配套性的完整,\"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是健康的,就可能在將來生存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城市再生:尋根+生態 正在編寫《城市建筑地圖》的建筑師盧志剛認為現在舊建筑改造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尋根的過程。在做《建筑地圖》的過程中,他尋訪了上海大大小小的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做了一個系統的收集和整理之后發現,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所謂的城市改造不是有機性的改造,而是覆蓋式的改造。原先的城市肌理完全被破壞了。以前的淮海路一帶都是非常漂亮的石庫門的房子,但是“我們那時候沒有認識,我們覺得那是不好的,我們要把這些抹掉,所以就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了高層或者摩天樓”。當時的理論支持是摩天樓有更大的容積率和利用率。但是實際上,在對北京、上海、巴黎、柏林四個城市都找了一平方公里的地塊做了《城市取樣1×1》的研究后,盧志剛發現,巴黎的房子都是七層樓的房子,它的容積量與我們淮海路百盛附近的容積量差不多。因為建高層的話,旁邊就要留出更大的空地。人們都喜歡巴黎,因為巴黎的城市尺度和街道都比較漂亮;可是走到上海的時候,城市越來越密,已經超出了通常的人類感知尺度。“從城市來看,從文化來看,我們在做城市改造的工作,其實就是在做撫平原來傷口的工作。以此證明,我們曾經也有過輝煌。”盧志剛說。 廠房改造:防止同質化 在上海,老建筑改造和創意園區兩個意象的聯系格外緊密,尤其是舊廠房改造和創意園區甚至可以畫上約等號,但兩者之間的實際契合度也受到了與會建筑師的質疑。 建筑師楊旭表示,大量用舊有樓房改造的創意園越來越多,暴露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開發商或者設計者很多都說,這里可以做一個創意園,或者那里可以做一個創意園。但是,我們要創的是什么?這是我們今天要去面對的! 如果說對象的模糊是探尋創意園區建筑形式的障礙,那對于已有的創意園區來說,如何防止創意不被簡單地“山寨\"”卻是當務之急。盧志剛認為:“山寨文化已經登堂入室,慢慢步入主流。從一個方面來看是草根文化登上了歷史舞臺,另一個方面來看,山寨文化的興起最惡劣的影響是將所有的創意文化一刀砍死!盶"而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推動力一個是需求,另一個是法律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們現在建了很多創意產業園,但是我們沒有同時保證你的創意不被人抄襲,創意產業缺乏健康成長的環境。所以,我認為必須重視以法律手段來保護創意。” 對于運營和開發商來講,老建筑被改造之后利用方式的同質化也讓人頭疼。負責1933運營的劉恩沛的感覺是太多的保護建筑被商業浸染,“包括我以前工作過的外灘3號。我認可那里非常商業化,非常奢侈,已經違背了老樓的精神。在1933我希望能做出新的亮點出來!比欢,1933的現狀也并非明朗。據了解,在不舉辦展覽時來的人也不多。 或許老建筑的改造在功能和形式的探討之外,最終如何讓其真正重新接上“人氣”,獲得新生,才是最難的功課。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