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
鎮江京口:遺產保護的一個杰出案例
日期:2009-01-16 來源:江蘇公眾科技網 作者: 我要評論()
這是2001年的春天,新世紀剛剛來臨之際,一封來自大洋彼岸,寄到歷史文化名城鎮江,寄到鎮江市蒼巷69號的“張云鵬故居”。 當今古宅的主人、張云鵬的兒子張松本、張松祥兄弟,十分激動地打開英文書寫的信函。原來,經張氏兄弟多年保護的祖宅,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2000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被譽為“遺產保護的一個杰出案例”,并致函請他們去馬來西亞出席頒獎儀式。 接到來信,兄弟倆喜出望外,他們深感“蒼天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終于得到回報。因為據了解,獲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的2000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的共8個,中國除了香港有2個,大陸僅此一個,就是“張云鵬故居”,是唯一聯合國榜上有名的“民宅”。 張云鵬是江南一代名醫,是清朝丞相、三朝元老張玉書的第七代孫,1900年出生,1958年病逝,其故居始建于民國初年,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近代民居特色的園林庭院式住宅。 張云鵬故居為磚木結構,高大敞亮、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具有疏、漏、透、廋等特色,曲徑通幽,雅致含蓄。從進宅門算起,共有四進庭院,前三進為前庭院,第四進為后院,每個庭院布局得當,疏密有間,第二進與第三進庭院通過回廊相連,人進宅后不被日曬雨淋,整個故居保存完好的回廊、腰門、假山、亭臺、照壁等,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小巧玲瓏,給人一種移步有景,景其中的神奇精巧別致的夢境,體現出主人不尚浮華,卻追求文化品位。 老宅第一進是一座小花園,第二進除擺放各種盆景,廂房的壁板和窗子上布有工藝精湛的凸空浮雕群,有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吉祥如意、八仙過海等不同內容的圖案。第三進是不規則的幾何圖形。一扇月圓門的上面有“聽雨”兩字,門外是半邊亭,亭外是芭蕉樹,可以想象當年文人騷客下雨時在半邊亭內一邊琴棋書畫,一邊欣賞“雨打芭蕉”。這第三進的院內除了翠竹搖曳、枇杷成蔭外,還有一顆百年香圓樹,樹的右側是一口古井,與樹呼名應構成“桔井流香”的中醫世家特色。 “張云鵬故居”歷經百年風雨滄桑,能夠在高樓林立的夾縫中頑強地在原地保存原貌至今,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張老的兩個兒子張松本、張松祥確實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值得一提的是:兄弟倆均子承父業,都選擇了濟世救人的醫生職業。如今,兄弟倆在鎮江中醫界均小有名氣。 故居是張氏兄弟的誕生地,充滿哥兒倆成長的記憶,也伴隨他們經歷風風雨雨,他們保護故居,充滿了艱辛。 “文革”時期,兄弟倆把院中的木雕涂抹上石灰,才免于郜劫;1969年,在“深挖洞,廣積糧”的口號下,街道辦事處欲在院內挖防空洞,后因三間正房已經傾斜,成了危房而作罷。 1992年,鎮江市實施大規模舊房改造,張家老宅也在拆遷范圍之內。開發商給張氏兄弟開出了優厚的條件,愿意用6套大套房和20萬現金,換取張氏老宅的拆遷,面對金錢和新住宅,兄弟倆牢記父母的遺囑,頂住了誘惑,并籌集資金,打算對老宅進行加固維修工作。 1994年10月,張氏兄弟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自籌資金20萬元,請來曾經幫助他們家修繕過房屋的7位有經驗的老瓦工、老木工,開始了長達半年的重修工程。 為了使老屋重建后的風格保持“原汁原味”、“修舊如舊”,所用的材料絕大多數是從屋子拆下來依舊堅固的舊材料。青灰墻原來用糯米汁和泥砌成,現在已無人懂得這項技術,就用804膠水代替。原來房屋的每個立柱下壓有各種規格的“太平錢”,最大的銅錢直徑四五厘米,重建時原封不動地放進去。正梁上的“子孫捶”,上梁時依舊原樣掛好。整個房屋原來建筑沒有一根鐵釘,重建時也全部用木椎頭…… 在老屋修繕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是需要補充大量的小青磚,而老宅的小青磚都是清代未年和民國初期的。為此,兄弟倆利用下班時間和公休日,哪里有舊城改造工程,就往哪里跑。在拆除舊房屋的廢墟里一層層地翻,一塊塊地找,以致雙手都扒出血。經過半年多的日夜奔忙,張氏兄弟倆共尋到15萬塊小青磚,解決了重建中的燃眉之急。 1995年4月初,一座保護原有風貌卻又煥發青春的古典民宅展現在世人面前。左鄰右舍和前來參觀的市民都說,如果不是張松本、張松祥兄弟倆竭力保護,我們今天就無法看到這個在高樓林立的夾縫中生存的古老民宅了。 張氏兄弟為保護文化遺產屋所作的嘗試和努力,在成為遺產保護杰出案例的同時,也為文化遺產保護樹立了一個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樣板。 1998年10月,在東南大學建筑系教授董衛的陪同下,聯全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家,來鎮江參觀張云鵬故居,認為該故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故居的后人張松本、張松祥兄弟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敬佩,稱贊張氏兄弟為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楊寶成參觀后,為表達對兄弟倆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楊教授欣然命筆題字:“保護祖先的歷史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其精神將激勵后人,其功德將永載史冊。”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