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煉象關
煉象關在今昆畹公路沿線的楊家莊旁,今為祿豐縣腰站鎮,東面是巍峨高聳的楊老哨大山,公路在山上盤旋而下至煉象關。"煉象"一詞始于元代,相傳是以附近巍峨高山呈紅褐色形如巨象色赤如煉而得名。明代始立煉象關防,被喻為"扼九郡咽喉,實西迤之鎖匙。"祟幀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此建石城一圍,"辟四門以固守"。西門外有重關樓,關前石壁上刻有"天子萬年,煉象雄關"8個大宇。 “煉象關”位于祿豐縣腰站鄉腰站村委會所在地,北緯25°07′,東經102°05′-102°14′,海拔1616米,關城面積約0.5平方公里,常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18℃,是距昆明最近的一個古關隘,也是省內現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古關隘。 2002年2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列入保護。它距昆明80公里,楚雄96公里,縣城18公里,古時是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滇池文化與洱海文化的交匯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當西北絲綢之路被茫茫沙漠覆蓋時,這里卻留下了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南絲綢之路的歷史遺跡。從昆明至大理古都沿途遺存的“九關十八鋪”中第三關,即經過碧雞關、老鴉關后到煉象關。“煉象關”一名,始稱于元代,因該地有紅色巍峨的高山,遠遠望去其形如經火煉過的大象而得名。 “煉象關”始建于明朝(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共由五道關樓、古街道、居民庭院、三華寺四大部份組成,從關口至關尾全長750米,共建有五座關樓,一座石拱橋和數十家鹽商庭院,實為罕見。 “煉象關”古驛道寬2米,用當地堅硬的青石鋪就,經多年風雨剝蝕后依然可清晰看到當年馬蹄留下的印痕。“煉象關”樓高12米多,寬近9米,3層樓式建筑,下層為半圓形的城門洞,青石建筑,二、三層為土木結構,有環形走廊、垛樓等。從城門洞進關后,50米又是一座關樓,名“過街樓”,過街樓也是3層建筑,飛檐翹角,氣勢輝宏;在關內再行200米,名“西門樓”;西門樓處50米是“重關樓”這是出關的通道;重關樓外還建有“登門樓”。當你進入過去的古宅,幾乎進深都達100多米,3個四合院,走馬串角樓格局,院內雕龍畫鳳,鏤空雕門窗工藝精湛。 據史料載,1930年清查戶口時統計,當時“煉象關”有農戶、商戶1400多戶,6500人,都是漢人。當時經濟繁榮、文化豐富,有洞經會、朝北斗會、天官會、玩友會、話劇等。2002年底統計,“煉象關”有住戶287戶,1109人。 “煉象關”現狀 腰站“煉象關”由四大部份組成:五道關樓、古街道、居民庭院、三華寺。 1、五道關樓由于年代久遠,歷經滄桑的“煉象關”五道關樓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第一道關樓損壞最為嚴重,第一道關樓系三層二重檐建筑,青石城門為底,青石城門上三層全部倒塌;第二道關樓過街樓,現保存較完好;第三道關樓西門樓,西門樓系三層二重檐建筑,青石城門為底,青石城門上三層被火燒光,第四道關樓重關樓,現基本保存完好;第五道關樓登門樓,現基本保存完好。 2、“煉象關”古街道,全長750米,寬9米,有250米保存基本完好,有500米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3、“煉象關”民居庭院,是過去的商戶古宅,古宅進深都達100多米,3個四合院,走馬串角樓,院內雕龍畫鳳,鏤空雕門窗工藝精湛,在全長750米的關內有十幾戶,現保存基本完好。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