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園林學習網 → 學術會議動態|園林新聞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國際研討會召開
3月6日至7日,國家環?偩帧野l改委、歐盟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在京召開了“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國際研討會”,國內外各界人士約150人參會。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問題從政策、管理、科研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我國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別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在國家環?偩趾蛧野l改委分別設立了相應的履約辦事機構1。 國家發改委介紹了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方案”提出了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等六項原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等兩項主要目標,以及加快水電開發,推進核電建設,優先調度清潔能源,積極扶持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開發利用措施!胺桨浮敝赋觯夹g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應加強國際技術合作與轉讓,使全球共享技術發展所產生的惠益。在減排方面,我國的主要需求包括先進的能源技術和制造技術、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交通運輸技術、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技術等;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主要需求包括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工業節水與循環利用技術、廢水處理技術、農業生物和育種技術、新型肥料、農林與草原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珊瑚礁、紅樹林等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技術等。 國家環?偩纸榻B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及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策略,包括制定和實施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正在編制,已完成了14個專題報告),完善立法和依法管理,確定優先保護的關鍵地區(包括陸生、海洋、濕地計17個),以及加強宣教與培訓。 關于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下一步的行動目標是:2010年以前要查清氣候變化對農林種質資源、物種和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地區的影響;評估并提出主要適應對策;全面監測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確定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生態系統;開展基于氣候變化影響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確定不同地區對極端氣候變化的預案。2015年前要采取有效措施使50%的敏感物種得到保護。2020年前要使80%的氣候變化敏感物種的生境得到保護和恢復。實現上述目標的戰略包括:開展研究和評估工作;建立信息平臺;進行物種遷徙廊道建設;建立自然保護區網絡;建立和推廣應對氣候變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的生態系統方式應用模式等。具體措施包括13個優先行動項目,其中項目4是分析現有農作物、飼養家畜、造林樹種的生態適用范圍,提出種質資源保護和品種培育方向;項目5是系統整理少數民族生物資源傳統利用知識和相關物種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提出保護和恢復措施;項目11是極端氣候事件對生物多樣性影響預案研究和能力建設。 國內外與會的專家學者交流了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聯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經驗以及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F有的監測和研究結果表明:全球變暖(例如20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連續經歷了17個暖冬)對生物多樣性已經并將繼續帶來各種不利的影響--冰川和永久凍土帶由于融化在逐漸減少和消失(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20%的冰川已經消失,北歐冰蓋在縮減);一年中的熱天數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熱壓力在增大,其結果將導致整個農作物產量的減少;水溫增加,溶解氧減少,導致物種的死亡;海平面上升,沿海濕地受到鹽水的侵蝕,紅樹林減少,珊瑚白化,海岸被侵蝕;氣溫的上升,使云和霧在減少,對地面的保濕和調節作用在減小;干燥季節旱情增加,潮濕季節洪水增加,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等。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歐盟已開展利用已有監測數據通過模型得到未來情景的分析工作,為決策提供依據。分析表明:隨著氣溫的上升,未來歐洲北部的生物多樣性將比現在變得豐富,南部將比現在減少。2008年底將發布適應氣候變化歐盟行動框架,歐盟內部將建立一個跨學科行動組以加強學科的合作。針對氣候變化,瑞士開展了“2050年的瑞士”研究,2007年3月完成的這項研究表明,2050年與1990年相比,瑞士冬、春、秋季的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2度,夏季上升3度;冬季的平均降水將增加10%,夏季將減少20%;冬季和春季的洪水和泥石流次數會增加,夏季的熱浪天氣增加;水資源將重新分布;目前的120條冰川均將慢慢融化,來自于冰川的融水將減少75%;植被將向高海拔、冷氣候的地區發展。結論是:氣溫的上升將全面影響到瑞士的生態、農業、健康、旅游、水資源和基礎設施。此外,瑞士于1997年和2005年兩度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普查,每10平米設一個點,建立了全國的監測網絡。普查結果表明:瑞士目前36%的物種已經列入紅色預警物種清單中。 會上提出的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包括:應當通過國家跨部門的合作,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應當確立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脆弱地區),優先給予保護;應考慮盡可能多地采用本地物種(包括利用傳統知識)進行生態系統的恢復;在采取各種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時(包括開發生物能、風力和水力發電等),應考慮將其帶給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評價減緩措施;媒體宣傳應當使公眾將節能減排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聯系等。(閆永紅) 注:1.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機制的常設辦事機構是設在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司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履約辦公室”;中國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常設機構是設在國家發改委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