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園林學習網 → 學術會議動態|園林新聞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國際生態修復領域“新”意迭出
隨著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的深入,以觀念更新(Rethinking)、體制革新(Reform)和技術創新(Renovation)思想為指導的生態修復理論得到了長足發展,世界各地也都開展了大量生態修復工作。這在前不久召開的2008北京國際生態修復研討會各國專家的發言中有著充分體現。本版特別摘選部分專家的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理念更新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財富基礎 劉學敏 北京師范大學 “生態”不一定“文明”,生態文明的建設不是海市蜃樓,原始的生態和諧不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基礎是產業獲得發展,生態文明的目的是人民福祉的增進,實現生態文明的可行路徑是推進生態經濟,實現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換。我們要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恢復生態,把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把生態建設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在增加財富的同時實現生態文明。一定要把人類經濟活動納入整個生態系統,要把GDP“綠化”,扣除發展中造成的環境傷害,實現經濟的真實增長。 可持續性是設計理念的驅動力 RobertE.Swain 美國斯慧明規劃設計事務所 可持續性就是在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日益高漲的期望的同時,保護珍貴的資源,并著眼于未來。 在安徽瑯琊組團規劃方案中,我們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整體考慮來實現設計理念。首先,突出對珍貴自然區域的定位和相互聯結,增加景觀的整體性。其次,為了保護該區域的旅游資源、自然資源、自然景觀、農業用地和農業景觀,考慮到整個區域的發展,進一步確定了城市最大程度的擴展邊界。再次,為了突顯和保持瑯琊臺這一典型景觀和歷史標記的主導地位及中心景觀地位,對建筑物的高度和建設區域進行了限制。除歷史遺址、娛樂服務或特定旅游設施外,海拔30米以上的地區不宜設建筑,并且所有建筑本身高度不應超過100米。 體制革新 生物技術轉型需政策支持 甘霖 挪威奧斯陸大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 在中國生物能源發展的過程中,生物能源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尤為重要。目前政府的策略、投資政策過分強調了能源利用中生物發電的部分,這可能無法實現最有效的投資、資源利用和社會發展的目標。相對于生物能發電廠,在農村地區中,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物技術利用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節能爐灶對生物能的利用,這可以產生更多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實現多種目標,這將在全球產生一個雙贏的局面,如區域和地方環境保護,可持續資源管理和相關的社會福利,特別是對貧困偏遠的社區,而關鍵的激勵政策是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們提出六條建議:發展財政計劃,優化稅收,改革監管制度,取得服務行業的支持,研究市場、培訓和協調建設節能爐灶關鍵利益者,制定標準的發展機制。 在面對潛在的共同利益,生物技術轉型的提出將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新的視野,同時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 以流域為單元綜合管理水資源 伍業鋼 美國生態工程公司 以流域為單元對水資源實行綜合管理,順應了水資源的自然運移規律和經濟社會特性,可以使流域水資源的整體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對流域生態系統的修復并不是也不可能全部修復,因此需要從流域的整體考慮制定具體的目標和目的,確定優先實施的項目,為此必須要在體制上進行革新。在美國,流域管理和生態修復是由相應的高一級或中央政府或權威機構來領導,根據流域管理和生態系統服務的結構和功能,確定每一個區域和生態系統的土地利用類型,并給予法律保護。在流域中央管理機構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策劃、統一撥款和財務支配下,按照總體規劃確定每一個區域和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修復目標、實施進度、檢驗標準、經費預算,同時為發揮地方在具體實施中的積極性,在項目和資金上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和公眾積極參與。 區域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 陳冰波 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區域礦產資源開發通常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資源的耗竭也給區域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難題。為保持礦區資本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水平,促進礦區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應盡快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生態修復權證制度,在頒發新礦許可證的同時,要求開采者以即將開采的面積為基準,購買對舊礦實施修復的權證,并允許這些權證在一定范圍內流通交易。二是完善生態修復保證金制度。結合發放開采許可證,要求繳納保證金,數額要不低于生態修復的完全成本,同時政府要保持政策的動態一致性,制定企業生態修復的驗收標準。三是完善生態補償稅收制度。在現有的礦產資源稅和補償費的基礎上,增加生態補償稅,既需要對當地居民和企業造成的污染損害實施補償,也要對閉礦后的生態修復進行投資。 技術創新 北京生態修復須重視菊花 黃叢林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菊花是北京地區的鄉土花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病蟲性強、適應性強,能夠很好適應修復地的生態氣候和土壤狀況。同時菊花還是北京的市花,自遼代始,北京地區的藝菊賞菊之風就已形成,觀賞菊花、食用菊花、茶用菊花和藥用菊花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已成為北京的特色文化之一。在北京的生態修復中應用鄉土花卉菊花,可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實現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 噴砼陡坡復綠技術 徐禮根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 與巖石邊坡相比,水泥錨噴面綠化難度更大,除了水泥表面光滑,綠化基質、土壤難以附著外,錨噴面面層封閉,與山體無裂隙,植物難扎根,難以進行水和氣體交換,水泥的堿性也不利于根系生長,因而噴砼邊坡綠化成了難題。 浙江大學在總結國內外先進邊坡綠化技術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改良提高,在浙江及周邊的高速公路、居住區和水電站等噴砼邊坡上建立了多個復綠試驗和示范工程,成功完成了高陡大型水泥錨噴面的復綠。該項技術主要采用現代厚層基材噴播技術,在技術環節上結合工程實際,進行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改良,如改良基材,通過提高基材的保水能力和養分供應,保證人工新建植被在沒有養護條件下能安全度夏。再如對一些綠化難度特別大的高陡邊坡錨噴面設計了植物根系生長孔,有時還另外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基材在錨噴面的附著程度。最主要的是,浙江大學技術團隊有扎實的植物生理學和逆境生物學專業知識基礎,使之在進行植物設計時,能結合場地實際,選擇適合坡面生存的物種組合,同時還能兼顧景觀效果。
編輯:songgaofeng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