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規劃設計 →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元土城遺址公園的設計
1 歷史概況 北京建都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元大都的建成也已有700余年。元大都的建成,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按照整體規劃平地建造起的一座都城,也是13~14世紀,世界上最宏偉、壯麗的城市之一。元大都土城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都城的設計思想。它的規劃者劉秉忠根據《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念規劃的元大都城,筑有三組城垣,即大城、皇城、宮城。宮城稱為大內,屬天子所有。宮城外有太液池、興圣宮(太后住所)、隆福宮(太子住所)。圍繞三組宮殿加筑了一道城墻,稱蕭墻,即皇城。后來,明清兩朝的皇城與元朝的皇城約略相當。特別要提的是關于大都城的中軸線,中心點和三組城垣,就是今日的北京中軸線及皇城故宮。外城即大城,其東、西墻長5 555 m,南、北城墻長3 333 m,全城呈長方形,共有11個城門。元代新建城墻,大多采用我國傳統的構筑技術,用土分層夯筑。土城為梯形,底闊上窄。底、高、頂的比例為3:2:1。大都城墻的尺度大致為底寬24 m,高16 m,頂寬8 m。今日的元大都城垣遺址,是大都的西北城和北城。明朝建都北京后,出于防守的考慮,將大都的城垣縮小,廢棄北垣城,南縮五里,另筑新城墻,但元土城北垣依然留存至今。 現存城墻自明光村至東北角樓全長9 km,寬超過百米,橫跨海淀和朝陽兩大區,F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城及其兩側的綠地,在城市規劃中為城市帶狀綠地。新中國建立以來,在土城上種植了大量樹木,保護了土城土體完整。但幾十年來,土城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被私搭亂建了許多房屋,有的地段已夷為平地,城體無存。 在“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規劃中,元大都土城遺址和明城墻遺址被規劃為古城垣景區。同時,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又是奧林匹克公園南部的綠色屏障。因此,2003年對土城遺址公園環境進行重新規劃、整治,使人文、環境、生態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土城遺址得以更好的保護。 4 尊重歷史,強化文脈,提升元代 文化歷史作用 我們在尊重歷史、保護遺址的同時,也要滿足和尊重現實文化生活的需要,現實文化應當代表整體社會的繁榮、發展、前進的方向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要適合中國現代的文化觀念和歷史觀念。我們特別重視使新一代的文化繼承人能夠接受、喜歡,并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發,激發他們的民族精神、愛國熱情和自豪感。 元土城已經遺存了700余年,但是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原因之一是因為它的最初形象已經看不出了。原有16 m高的城墻,大部分已坍塌為3~5 m高的小土坡,再加之樹木草地的掩蔽,很難感受到其昔日的英姿。為此,設計方案中以雕塑、壁畫、“城臺”遺址、遺物等形象語言,表達版圖空前的元帝國向世界開放、多元共融的格局。同時表達了元大都的繁榮昌盛和對世界的影響。 配合元土城的保護修整,在土城蕩然無存的地段,將亂建的房屋拆除后,騰出數百米的空曠地。我們經過方案的比較,確定在缺損的土城地段,設計與土城氣勢相同的帶狀巨型雕塑群。其創意是使雕塑群猶如從土城中生長出來的感覺,好似土城的一部分。雕塑粗獷有力,古樸自然,近似黃土的砂巖或黃色花崗巖與土城融為一體。 在海淀區花園路附近綠化一大隊拆遷后的空闊地段上,設計了一組長80 m、主雕高9 m的雕塑壁畫群,主題為“大都建典”(圖1),內容表現元世祖忽必烈1267年破土興建大都城的盛典。自此,元大都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帝國。雕像以四頭大象開道(歷史記載,忽必烈乘納貢的象輦)、文官、武將、法師、使節排列兩側(圖2)。臺下有顯示元朝氣韻的宮殿、學府、教堂、民居建筑的造型。大都城規劃設計者劉秉思的雕像生動地突顯在主雕西側。東側的壁畫反映了元世祖設國宴與萬民慶賀的盛況。雕塑群位于“土城”,不是在“皇城”,形象粗獷寫意,與環境統一協調,與明清較為細膩的雕塑形成對比。 由于土城遺址有9 km長,在朝陽區東土城安貞門(現安定門)附近,同樣在土城綠化隊拆遷后的空地上,興建了另一組群雕。群雕主題為“大都鼎盛”,反映元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強大的整體概況,足以使人感受到元代經濟文化發達、軍事強盛的氣勢。雕塑群中有許多元代的代表人物,如忽必烈和他的妃子、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尼泊爾建筑師阿哥尼、元科學家郭守敬以及文官武將、朝拜者和各民族的歌舞藝術家。 在總體布局上,這一雕塑群設立在一座仿似土城城臺的大平臺上,臺高6 m、寬60 m。平臺下擬建元文化展覽館。寬闊的平臺同時可以登高觀景。雕塑與游人的交流、親近,是這組雕塑的特點,人物分散,各自成景,但可以交融欣賞。這種分散式的雕塑群,增大了觀賞面,可以容納更多游人,與人產生交流,通過使用,達到設計的預期效果。元大都土城遺址、城臺、城墩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館”。雕塑小品以土城及元代文化為主題,加以強化渲染,以全新的歷史觀點,將元城遺址的潛在價值挖掘出來,達到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目的。若沒有具象的雕塑、壁畫這些直接的語言,只靠倒塌的土城遺存是不可能實現這個目的的。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