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規劃設計 →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常州園—第七屆園博會展園設計方案
![]() 常州展園效果圖 常州展園 一、項目概況 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都市·現代園林展園”位于博覽會濱湖大道以東,A8路以西,整體以“水”為展園主題,并著重體現節約型、生態型理念。 常州展區(A-9展區)展區位于“都市?現代園林展園”中部,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較為平坦,區域內規劃有一自然式水系,可充分利用。 二、博覽會提出的技術要求 1、合理布局、準確定位,滿足展園在園博園中承擔的功能和景觀要求。 三、設計原則 1、先進性原則:注重景觀設計與時代相銜接,充分體現出都市現代園林的風格和特點。 四、設計構思及設計元素 設計構思:“中國江南第一城”——淹城遺址是我國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作為常州文化的古老痕跡與歲月見證,我們將淹城的布局形式應用到設計中,直觀地展現常州的城市特色與文化古韻,這一設計構思也與“水”的展區主題不謀而合。 設計元素:常州出土春秋時期的文物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而書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媒體,春秋戰國時使用較為廣泛。 我們將出土文物的紋樣與書簡作為設計元素,與淹城的結構形式一起,回憶常州的滄海桑田,憧憬常州的耀眼未來。 五、展區規劃 我們通過模擬古淹城布局形式,再結合清雅別致的書簡雕塑、古樸渾厚的地雕與石片擋墻,映在潺潺流淌的溪流中,與蔥蔥郁郁的綠意一起,展現常州詩情畫意的城市氛圍。 塵封卷軸:在展區東側A8路旁設立主入口,并于入口通道兩側設置書簡雕塑,一卷卷書簡卷軸層疊而成的雕塑,仿佛是塵封已久的歷史,待我們去發掘與傳承。 一座運用現代科技設計的感應橋橫越流水,當游人進入感應區域時,橋面自然合攏,充分體現獨具匠心的設計。 走下感應橋,引入眼簾的是位于展區中心區域模擬淹城三城三河的布局形式。游人駐足于其中,腳底的斑駁青石在訴說著春秋的滄桑歲月,緩緩的流水在撫摸著歷史的痕跡,茫茫的苔草如野生般茁壯成長,模糊了園路邊緣。 舊石遺韻:一片片殘石如利刃般破土而入,形成一組組擋墻,錚錚舊石仿佛是春秋戰場上遺留的殘劍,充滿無限的滄桑與凄涼。 春秋舊痕:地面零星散落的幾組地雕汀步,通過模仿常州出土春秋文物的紋樣,營造出展區的可識別景觀,同時,花紋古樸滄桑感與周邊景觀氛圍形成融合與交匯。 悠悠古井:一口以竹為壁,由木構成的竹木井安詳地立于荒芒的草地中,不管外界是如何的悲歡離合,井內的水一直這樣的澄澈、寧靜。 離開古老的文化氛圍,一座現代的玻璃觀景平臺靜靜矗立在面前,仿佛從遙遠的古意中穿越到了現代。游人拾階而上,駐足于挑臺中央,便可俯瞰古意的擋墻、斑駁的園路,幽深的古井,遙看過去,一切如同夢境一場,如癡如醉。平臺東側一株高大古老的銀杏,如一位老者見證著從古至今的文化傳承。 蜿蜒自然的坡道如流水般延伸至展區的次入口,依坡道而設的石質擋墻,也在無形中透露出絲絲古意。殘缺墻體上的樹干壓頂,模擬自然生態式的場景,仿佛它們曾經見證了春秋的興旺到衰敗。 古意木舟:在坡道及水系邊隨意地放置幾艘獨木舟,與從淹城遺址中挖掘出的古老獨木舟一樣,靜靜地承載著歷史的喜怒哀樂。 六、綠化設計 展區主入口處以大石楠、紅楓為主,并點綴茶花、金邊黃楊球及紅葉石楠球等營造色彩豐富的入口綠化景觀。 水系邊種植垂柳、墨西哥落羽杉與烏桕等水生植物,并點綴矮蒲葦,旱傘草、蘆葦、美人蕉、水蔥及大葉再力花,形成品種豐富,生態效應良好的濱水綠化景觀。 展區中心區域以一株姿態舒展的合歡為主景樹種,周邊搭配狼尾草、茶花、紅楓、藍羊矛與矮蒲葦,在外圍點綴幾株紫薇、銀杏與石楠,營造古香古色的綠化氛圍。 我們采用雪松、毛白楊與大葉女貞作為展區的背景林帶,對展區形成一個圍合式綠化,并于前口點綴石楠球與紅楓,下鋪美人蕉色塊,營造色彩跳躍,層次錯落的綠化景觀。 次入口兩側以茶花與銀杏搭配石楠球美化入口景觀。 七、豎向設計 對原規劃水系進行修整,并搭配水生植物營造生態式濱水景觀。 在展區后口堆置土坡,并種植大喬木背景林形成展區隔離,同時通過設置挑高觀景平臺,形成錯落有序的豎向景觀。
編輯:zhaohua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