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規劃設計 →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古臺寺遺址綜合整治與規劃
一、地理位置 古臺寺遺址位于桐柏縣城東14公里的唐城村北100米,沿月河西岸二級臺地上,北距312國道,1000米,南距淮河主流1150米,1981年桐柏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歷史沿革與保護現狀 該遺址總面積12350平方米,70年代前古臺寺遺址保存基本好,1987年唐城村為集資辦學,在遺址的北部建起教學樓一座,破壞近400平方米。現存面積11550平方米。該遺址屬6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 古臺寺遺址現存部分保護較好,從南向北逐漸隆起,形成約5米多的臺地狀。南陪呈斜坡狀,東西寬95米,南北長130米,近橢圓形。 三、文物內容 在古臺寺遺址被破壞的地槽上可以看出層層疊壓堆積的文化層,文化層約1---5米厚,土質呈灰白色或青灰色,地面散存大量的紅燒土塊和鼎足,柱礎、缽沿、大口尊沿、錐狀鬲足,乳狀鬲足、盆口沿等遺物。 (一)遺物 陶器。有泥質、夾砂、夾蚌三種。泥質灰陶占較大比重,夾蚌陶最少。夾砂褐陶、夾砂、灰陶也只有一定比列。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細繩紋、刻劃紋等。紋體多飾于器物腹部及口沿。器形有缽、盆、罐、缸、鼎、鬲等。 大口尊,標本IV式 I式:敝口,尖圓唇,唇外貼邊。泥質灰陶。口徑30,殘高5.2厘米。 式:敝口,短頸,折肩,泥質灰陶。沿部向外翻卷,唇12頸32殘高5厘米。 II、式:方唇,口徑31,殘高5厘米。 IV:式:圓圈底,略內收,腹下部和底部飾中繩紋。底徑8,殘高4厘米。 V:敝口,折沿、方唇,短頸。頸部飾凸弦紋一周。泥質灰陶,口徑50,殘高8.5厘米。 VI:卷沿,短頸,敞外翻,尖圓唇,貼邊,束頸,折肩、口肩直徑相當。頸部飾凸弦一周,肩及肩下飾附加堆紋和中繩紋。泥質灰陶。口徑32,殘高13厘米。 盆IV式 I式刻槽盆,直口,貼邊,圓唇。飾中繩紋,內壁有堅向劃痕,泥質灰陶。口徑30,殘高7厘米。 II式:敝口,卷沿微折,沿面略呈弧形,尖圓唇微下翻,腹壁直下斜。泥質深、灰陶。口徑47.2,殘高4厘米。 III式:斂口,卷沿,圓唇,束頸,圓鼓腹。腹上部飾凸弦紋一周,腹部飾中繩紋,泥質灰陶。口徑32。6,殘高5.4厘米。 IV式:斂口,折沿,沿面略上斜,圓唇,弧腹。腹上部飾凸弦紋一周,下部飾中繩紋。泥質灰陶。口徑31.8,殘高8厘米。 鬲 均僅存足跟部,為圓錐狀實心足,殘高6厘米、5.6厘米、6厘米。 (二)館藏文物 陶豆:敞口,平圓唇,盤大且淺,高圈足,足壁較斜直,光面,口徑13.5,高11.6厘米。 鬲分II式 I式:侈口,斜圓唇,短領,腹微鼓,矮襠,三袋足乳釘足尖,腹飾細繩紋,口徑13.7,殘高14.2厘米。 II式:敞口,折沿,圓唇,短領,腹稍鼓,高襠,乳狀釘足,腹中下部飾細繩紋,口徑15.2,高13.4厘米。 (三)遺跡 該遺址沒有經過發掘和試掘,在遺址北部80年代資集辦學建教學樓時,開挖地槽,斷壁上可以見到層層疊壓的文化層及灰坑,灰坑深達4多,出土了大量的鼎足、鬲足、器物口沿、陶片等,在遺址南部表面發現大量的紅燒土塊,房基柱礎等。 (四)價值評估 在古臺寺遺址的地面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商周時期的陶片、灰坑、紅燒土塊房房基、柱礎等遺跡。器物有盆沿、繩紋罐、豆、鼎、鬲、蚌殼、豬頭骨、人鉉骨等,從揀選的標本看,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次之、黑陶較少。可辨的器型:灰陶缽、盆、罐、豆、鼎、鬲、尊等。紋飾有:弦紋、繩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 古臺寺遺址出土的器物屬典型的商周時期征,距合約3600年。 從古臺寺遺址文化內涵看,即有北方黃河流域文化特征,又有江淮流域文化因素,同時有自身的特點,反映了桐柏處于黃河中游商周時代文化與江淮流域商周時代文化的交點上,受到南北文化的雙重影響和滲透。 四、相關文獻 1、《桐柏縣志》; 2、縣政(1981)8號文件《關于公布桐柏縣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五、保護范圍 根據河南省文物局“關于劃定在遺址、城址墓葬保護范圍的意見”第二項第三條的要求,結合具體情況,為古臺寺遺址劃定保護范圍如下: (一)文物保護區 以現存的古臺寺臺地為遺址區,以遺址上小學校南教室南墻東南13米處為座標點,從座標點北擴81米,南擴61米,西擴52米,東擴53米為重點文物保護區。 (二)建設控制地帶 以重點文物保護區的周邊為基礎四周處擴4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 六、保護機構和人員 古臺寺遺址由月河鎮唐城行政村代管,治保主任具體負責。
編輯:renjinghui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