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景園林師 → 風景園林師動態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從“設計師花園”引申出的幾點思考
編者按:本報3月6日及3月20日的一版相繼刊發了《廈門園博會“設計師花園”引發業界觀念交鋒》特別報道及追蹤報道,引起業界極大關注。《逝去的家園———網濕園》的設計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博士生導師朱建寧教授在看過上述報道后,致電本報,就“設計師花園”、風景園林設計理念、未來中國園林的發展方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圍繞廈門園博園風景園林師園區作品的爭論在業界已開展一段時間了,大家從各自的立場和觀點出發,表明了各自的態度和看法。我覺得大家非常關心設計師花園,有自己的不同觀點,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有利于行業發展的。但是由于很多人對情況了解得不夠深入,發表的觀點也停留在表面效果上,使得這場爭論顯得爭的多而論的少。所以我希望借此機會談談自己對這個園區及我本人作品的一些看法,目的是把這場爭論引向一個比較深入的層次,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有助于辦好這類園區。 調整園博會辦園新思路,探索未來園林設計方向 從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至今,中國各種園林園藝園博覽會舉辦了近10年。我個人的感受是以往的博覽會采用的都是“集錦式”造園手法,展示各地的名勝古跡和歷史園林,在設計思想方面未能真正起到促進交流、推動行業發展的作用。因此,廈門園博會設立以展示設計師設計思想為主的風景園林師園區,我認為是辦園方式上的創新,是值得肯定的嘗試,是東西方風景園林師交流設計思想的平臺。 長期以來,西方風景園林界對中國園林大多持批評態度,認為中國更多的是將各種造園要素堆砌在一起的裝飾物,從這些作品中看不出設計師對自然的理解與態度,而園林是反映自然文化的載體。作為園林設計師,要考慮的應是這塊土地最適合用來做什么、反映出什么樣的自然觀、對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態度如何、造園的根本目的在哪里,這些才是園林設計師應該在作品中要表現的東西,也是園林設計的發展方向,表明了風景園林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差異所在。 我同意這個觀點。從大量中國園林作品里確實很難看出設計師對自然、生態及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態度。在這方面,我也深有同感: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園林界已經喊了幾年,多數情況下還停留在口號上,實際落到園子上的內容很少;蛘哒f技術措施有一些,但在設計觀念上表現得還很少。可以說,對自然認識得不夠深入是中國園林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因此通過風景園林師園區作品,揭示中國園林未來發展方向,是廈門園博會設立風景園林師園區的目的之一。 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現代設計師如何把握 大家都在批評風景園林師園區作品上帶有濃重的西方園林味道,這個觀點我不完全贊同,至少我本人的作品還是很中國化的。首先要討論的是作為一個現代設計師,怎樣看待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問題,也涉及到發展中的中國園林要不要與國際接軌、如何接軌的問題。現代設計師應該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去審視東西方園林作品,包括中國傳統園林。中國3000年的造園史其實到18、19世紀就中斷了,近二百多年也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是兩個世紀以前以山水為骨架、以建筑為主體、以植物為毛發、具有居住和游憩功能、人工性較強的宅園。我們說的自然式園林不過是詩情畫意中的自然,是理想中的自然,與真正的自然和現實生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從形式上傳承這些二百多年前且現在已失去特定功能的東西,對現代設計師和現代人來說是不合時宜的。在傳統園林的現代化方面,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斷層,前輩人并沒有給我們這一代留下多少可以借鑒的東西。 基于此,我認為現代設計師尋找中國園林發展方向的最佳捷徑就是借鑒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國的問題。雖然這種方式不一定完全正確,但通過中西的對比找出中國園林的優劣勢,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至少是發展方向之一。 從本質上講,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只不過中國人追求的是形式,西方近現代設計師更注重對本質的探索,使得我們將東西方園林的差距拉大了,成為水火不容的造園形式。我認為園林最重要的還是本質,形式是幫助人們認識本質的。至于怎樣實現外相與內涵的統一問題,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導致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不可能完成整個生產過程。同樣,作為一個個體也不可能發現完整的真理,但可以發現一部分真理。因此,現代設計師要做的也不是建立一個完整設計體系,而是力求從某個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一方面做細、做深、做透。在此方面西方園林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實際上我們對西方園林的了解太少了。 設計是藝術,講究個性是必然,公眾需要引導 園林設計到底要不要反映個性是眼下中國園林界爭議的焦點之一,更是廈門風景園林師園區作品備受質疑的關鍵所在。我的觀點是,園林設計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而是一門藝術,是需要運用科學原理和知識的技藝。園林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必然要反映個性,沒有個性就不是設計,也不是藝術了,這也是設計和規劃的差別之一。中國園林設計的創新能力很低,所以也越來越沒有個性了,形成“千園一面”的現象。 但是,鼓勵個性絕不是鼓勵設計師任意發揮,而是強調對園林藝術的個性化認識。我認為,設計就是要表明設計師對社會面臨各種問題的態度,一個園林作品就要反映社會對自然的態度(這也是西方設計界公認的態度),并通過園林作品的表態起到宣傳、啟發、教育公眾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園林設計表態不能隨便發揮,一定是與自然有關的,與場地的特性及用途有關的,這也應該成為評價一個園林作品優劣的標準之一。 園林是游賞的空間,也是理解的空間。在園林設計上我有自己的方向,我認為這個方向是與國際相吻合的,也是適應中國國情的發展方向的。也許這個方向與我們這個社會眼下追求的方向不甚吻合,但是應該適應社會方向,還是應該引導社會方向,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認為,個性是創新所必不可少的,創新需要適宜的社會基礎。設計師在追求個性時要考慮公眾的接受能力,同時公眾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在思想觀念上達成共識,F在的情況是,公眾被動接受設計師所做的設計作品,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流。通常情況下,公眾對習以為常的東西比較容易接受,對陌生的東西接受起來就比較難,這就需要行業及媒體去引導:讓公眾學會領會設計師的意圖,而不是單純地看其美與不美,而且美學觀念也是可以改變的;要讓公眾知道園林是人們休閑游樂的場所,是接觸大自然的地方,也是學習和理解的地方,而不僅僅是進去照相的地方。我希望公眾理解到,我的作品是想讓公眾體會到場地原本具有的感覺和魅力,進而認識到場地最適宜自然的利用方式。 好作品需要業主、設計師、施工隊聯手打造,一個跟不上全盤皆輸 成就一個優秀的園林作品,英明的業主、天才的設計師和優秀的施工隊伍三者缺一不可。目前國內的現狀是:不橫加干涉而讓設計師放手去搞設計的業主,幾乎沒有;天才的設計師,非常稀缺;施工隊不以掙錢為主而是以出精品為主的,鳳毛麟角。設計師們終于盼來了廈門園博園風景園林師園區這個充分展示個人藝術思想的舞臺,但是由于場地、造價、工期等原因,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的園子在設計上的創新點都被改動了,這對設計師來說既感覺到失望,同時也是一個解脫。 創新是有風險的。作為一個設計師我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在廈門園博園這個本不適合植物的地方造園,風險就更大了。如果按設計師的設計,把作品完整地建起來,讓設計師沒有任何遮擋地接受同仁和公眾評判,也許會讓每個設計師心服口服。不按設計師的施工圖去施工,建成的作品設計師自己都不認可的話,再談論效果意義就不大了,在某種程度上也幫助了設計師。我認為我個人的作品就是經過拙劣的改編后產生的,許多細部設計遭到很大改動,最核心的棕網“棧道”完全未能實現。如果因造價等原因需要調整設計,也應該交由設計師本人完成。這次廈門園博會風景園林師園區施工組織和管理工作出現的失誤,是今后應該引以為戒的。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 朱建寧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