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海林(右5)向溫家寶總理匯報天津市規劃情況
尹海林,現任天津市規劃局局長、黨組書記。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天津大學客座教授等職。1983年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本科畢業,工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2009年11月,天津市城市發展迎來了一次十分重大的變化: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原有涉及濱海新區的規劃也將隨之調整,進一步提升完善。作為天津市規劃局局長,尹海林又要開始他新一輪的忙碌了。
這個規劃局長“不好當”
天津市規劃局的會客室里,幾乎占據整面墻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圖微微反著光,向每一位來客默默展示著天津未來的宏圖愿景。尹海林匆匆走進來,同時為剛剛不得不中斷采訪去處理一件急事而道歉。原來,一家很著名的集團公司正在天津建一個項目,但是做出來的建筑立面圖到了天津市規劃局這里沒有通過規劃審批,于是項目設計單位和甲方單位找到尹海林。
“他們說‘我們在其他城市都是這樣做的’,我說,在天津你們就得符合天津的相關規定。天津要的是城市的整體協調,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城市規劃必須注重整體與局部的辯證統一,否則都隨心所欲地建,都想成標志性建筑,整個城市就亂套了。”
尹海林說起話來不疾不徐,思路異常清晰。管理諾大一座城市的規劃工作,要處理的事務紛繁龐雜,類似的問題和狀況他常常要遇到。“這個規劃局長不好當,規劃工作實際上就是一個協調方方面面利益的工作,難度非常大。”尹海林說。
2006年,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關問題的意見》,天津濱海新區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國家又一個重點開發開放的地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同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了修編后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該《規劃》明確了天津“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的城市性質,并提出了要將天津逐步建成“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目標。天津自此邁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與此同時,各種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也隨之而來,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排頭兵”,規劃部門更是挑戰不斷。
“比如說,曾經有個區要搞銅冶煉。銅冶煉污染非常厲害,在天津這樣人口密集的城市,是絕對不行的。當時項目報到規劃局這里,我堅決沒同意,我說從規劃布局上不合適。”
“還有一個區,要將區里中心地區現有的全部建筑設施都拆除,搞一個新規劃,平均容積率是6,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說這個區域將來新建的房子平均高度將在100米以上。城市建設必須注重開發與保護相統一。近代歷史文化遺產是天津城市的獨特資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是規劃的重要任務。天津如果像這個區這樣搞,還有什么歷史文化可言?”
每一個這樣的故事背后,都是一場關乎城市發展方向的“博弈”。作為一位城市規劃的管理者,尹海林眼里看的是一座城市的整體和未來。規劃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城市建設的龍頭,是協調人與自然、當前與長遠的重要手段。搞好規劃,事關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事關天津的現代化進程,更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是各部門、各地區首先顧及的是當下的經濟發展,”尹海林說,“對此我也非常理解,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你老說干這個不行、干那個也不行,這里面的矛盾自然就會非常尖銳。”
很多時候,尹海林也會在這樣的“博弈”中處于下風。他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某個區想做開發區規劃,但旁邊是一片頗有歷史的農民住宅,當時區政府曾想要對其進行搬遷,但當地百姓就是不愿離開。尹海林當時就向該區領導建議,不能選在那里建開發區。在旁邊是居民區的情況下,開發區要想繼續擴張,只能跨越居民區,這樣基礎設施配套、交通等很多方面都會有問題。可惜他的意見最終沒有被采納。前不久,尹海林又見到了當初的那位區領導,他對尹海林說:“海林,當初真應該聽你的!”
“你有些觀點可能暫時不被別人接納,但是沒關系,慢慢做工作,通過實踐,他們逐漸會理解,會體會到你說的是對的。規劃局不僅要說‘不行’,還得告訴人家怎么‘行’,這樣別人就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個項目放這兒不行,放在別的地方行不行?這個規模大了,小一點行不行?一定要給別人出主意、想辦法,做到既能夠滿足發展需求,也能夠滿足城市規劃的整體要求。”尹海林如是說。
巨大的壓力面前,尹海林自有他的一套工作哲學:“我絕對不會無原則地卡誰,但你讓我放棄原則,也絕不可能。得把堅持原則跟靈活性結合起來,光堅持原則,不懂靈活變通,最后就成了‘孤家寡人’,規劃自然也執行不下去;不堅持原則,聽之任之,或者隨波逐流,那肯定就是歷史罪人。誰來找都是‘行’,那當然皆大歡喜,但這樣一來,城市的發展由誰來負責?”
護住天津的“神”與“魂”

天津市于家堡金融區規劃設計方案效果圖
地處海河五大支流匯合入海處的天津,自古以來便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早在金、元時期,這里便是漕糧轉運的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元代詩人張翥曾著詩云:“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就是描寫天津的發源地——三岔河口當年的繁華盛況。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經濟的發展,天津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然而,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天津也和其他許多城市面臨著同樣的困惑:城市的規劃建設,究竟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路?
對于時下城市建設模式化、千城一面的現象,尹海林頗有感觸:“如果現在拿來一張城市的照片,你可能根本分不出拍的是北方地區還是南方地區、是沿海城市還是內陸城市,都是一樣的高樓大廈、一樣的布局。”在他看來,城市的發展,絕不意味著必須以千城一面作為代價:“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滿足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這些基本條件外,還要有適宜的生態環境,最重要的,必須有城市自己的特色。”
那么,天津的城市特色又是什么?尹海林將之歸結為兩個字:洋氣。

小白樓地區城市主中心效果圖

天鋼柳林地區城市副中心效果圖

西站地區城市副中心效果圖
雖然與那些千年古都相比,擁有600年歷史的天津只能算一座“年輕”的城市,但這座城市卻匯集了極其多元的文化。天津是中國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現代建筑并存的文化名城之一,與此同時,還擁有一大批以小洋樓、五大道為代表的充滿歐陸風情的西方近代建筑。這些建筑記述著時代的風雨和歷史的變遷,也展示著天津文化的厚重和包容。
在尹海林看來,一座城市的靈魂就在于城市的文化,而風情無限的建筑則是城市文化最直接的展現。令人痛心的是,為城市建設而破壞、拆除古代文物建筑的行為卻在中國不斷上演。尹海林說,最讓他欣慰的,是自己為天津市的風貌保護做了些貢獻。“當初做相關規劃時,曾計劃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把所有道路拓寬。結果我一看,所有拓寬的道路都壓著風貌區建筑,于是立即要求他們縮回原來的比例,道路原來是多寬就是多寬。現在看,這些風貌建筑都保護下來了。如果按照原來的計劃,‘嘩’一推,整個天津就毀了。”
雖然至今也仍然有市民對天津道路不夠寬、不夠氣派這一點頗多抱怨,但尹海林對此卻非常清醒:“城市的建設絕不能以犧牲城市的歷史文化做代價!道路并不是越寬越好,城市也絕不是越擴張越好。把握好最根本的原則,只要按照現有的空間尺度和風格堅持走下去,再過幾年天津會非常漂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對天津規劃這方面的特點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曾在天津市規劃工作會議上講到:“按照許多南方人的觀點,北方地區的城市都是很大氣的,寬馬路、大廣場,對稱軸線的布置,體現出中國儒家文化的等級森嚴,但從細部一看,就較為粗糙而不雅致。城市首先是人居住的,不是讓天上的飛鳥看的。天津近期開展的‘街道整治活動’,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更給人以雅致的文化印象。”
另一件讓尹海林引以為豪的事,是他對天津市教育布局所作的貢獻。天津是中國近代教育的發源地,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的前身)、南開大學、南開中學……這些有著輝煌歷史的學校,至今仍在散發著書卷之香。尹海林說,從十幾年前開始,他們就已有意識地進行教育布局,提前規劃,以保證教育用地。“城市規劃就像畫畫一樣,畫畫最高境界是‘留白’,城市規劃則是要‘留地’,把未來的發展空間留足了,就是我們對城市的最大貢獻。”
文革剛結束的時候,天津有些小學僅有一兩千平米,有的學校學生甚至要到教學樓頂去做操。而現在,天津市中小學的規劃建設已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可以說在教育這方面,我們是有點超前規劃的。”尹海林說。多年來,尹海林一直為保證教育用地、進行教育布局而四處奔忙,以至于幾乎全天津市的校長都認識他。因為他對天津市教育所作的貢獻,在一次天津市全教育系統的大會上,天津市教委主任當眾宣布:尹海林可以作為教委的名譽主任!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是對得起自己,也是對得起這座城市的。”尹海林這樣評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