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政策法規—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建城[2005]97號 各省、自治區建設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園林(綠化)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解放軍總后勤部營房部: 為指導各地做好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技術導則(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工作中遵照執行。執行中的問題,請及時告我部城市建設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城市濕地,規范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特制定本導則。 第一章總則 1.1編制依據 1.1.1《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 1.1.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1.1.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1.4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 1.1.5國務院《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建設部《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 1.1.7建設部《城市綠線管理辦法》 1.1.8行業標準《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 1.2指導思想 根據各地區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的特點,以維護城市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城市濕地功能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堅持“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充分發揮城市濕地在城市建設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3基本原則 1.3.1遵循與濕地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與國際有關規定相一致; 1.3.2維護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及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對于人為干擾而遭到破壞的城市濕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其恢復與修復工作; 1.3.3堅持城市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應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適度開展科研、科普及游覽活動,發揮城市濕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3.4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和濕地保護現狀,堅持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原則。 1.4規劃目標 全面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維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游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設中對濕地的不合理利用現象,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濕地的定義 本導則采用《濕地公約》關于濕地的定義,即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2.2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 2.3城市濕地公園與其它水景公園的區別,在于濕地公園強調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和展示,突出了濕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內容和自然文化屬性。 2.4城市濕地公園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區別,在于濕地公園強調了利用濕地開展生態保護和科普活動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濕地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屬性豐富居民休閑游樂活動的社會功能。 第三章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 3.1系統保護的原則 3.1.1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對生境的改變應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提高城市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造成災害。 3.1.2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持城市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避難場所;避免人工設施的大范圍覆蓋;確保濕地的透水性,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 3.1.3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環境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 3.1.4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3.2合理利用的原則 3.2.1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3.2.1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3.2.3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 3.2.4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活動。 3.3協調建設原則 3.3.1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 3.3.2建筑風格應與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征; 3.3.3公園建設優先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 3.3.4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 第四章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程序 4.1編制規劃設計任務書 4.2界定規劃邊界與范圍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范圍的確定應根據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綜合確定,應盡可能的以水域為核心,將區域內影響濕地生態系統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各種用地都納入規劃范圍,特別是濕地周邊的林地、草地、溪流、水體等。 城市濕地公園邊界線的確定應以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連通性為原則,應盡量減輕城市建筑、道路等人為因素對濕地的不良影響,提倡在濕地周邊增加植被緩沖地帶,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間。 為了充分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城市濕地公園應具有一定的規模,一般不應小于20公頃。 4.3基礎資料調研與分析 基礎資料調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園規劃設計調研內容的基礎上,應著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土壤類型、氣候條件、水資源總量、動植物資源等自然狀況,城市經濟與人口發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會狀況,以及濕地的演替、水體水質、污染物來源等環境狀況方面。 4.4規劃論證 在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應組織風景園林、生態、濕地、生物等方面的專家針對進行規劃設計成果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評審論證工作。 4.5設計程序 城市濕地公園設計工作,應在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4.5.1方案設計 4.5.2初步設計 4.5.3施工圖設計 第五章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內容 5.1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公園用地的現狀,確定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規劃游覽方式、游覽路線和科普、游覽活動內容,確定管理、服務和科學工作設施規模等內容。提出濕地保護與功能的恢復和增強、科研工作與科普教育、濕地管理與機構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 對于有可能對濕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干擾、甚至破壞的城市建設項目,應提交濕地環境影響專題分析報告。 5.2規劃功能分區與基本保護要求 城市濕地公園一般應包括重點保護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等區域。 5.2.1重點保護區 針對重要濕地,或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應設置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可以針對珍稀物種的繁殖地及原產地應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應設立臨時性的禁入區。此外,考慮生物的生息空間及活動范圍,應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場所。 重點保護區內只允許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可根據需要設置一些小型設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遷徙通道。本區內所有人工設施應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 5.2.2濕地展示區 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建立濕地展示區,重點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對于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形態相對缺失的區域,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育和恢復工作。 5.2.3游覽活動區 利用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可以劃為游覽活動區,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覽活動。游覽活動區內可以規劃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安排適度的游憩設施,避免游覽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同時,應加強游人的安全保護工作,防止意外發生。 5.2.4管理服務區 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置管理服務區,盡量減少對濕地整體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第六章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成果 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成果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 6.1城市濕地公園及其影響區域的基礎資料匯編; 6.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說明書; 6.3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圖紙; 6.4相關影響分析與規劃專題報告。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