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2010上海世博園區白蓮涇公園景觀設計研究
3. 系統整合的設計內涵 在所有的規劃設計中都試圖在一堆紛繁復雜的問題中找到突破與出口,我們需要的是在這些矛盾間尋找一個"空隙",在空隙中呈現一種"平衡"。合理利用一些獨特的設計處理方法解決問題這就是設計要達到的基本目標。 ![]() 圖7 多系統解析圖 3.1 單一元素統一化 在設計中一直困擾我們的就是如何把這么多紛繁復雜的場地統一起來,我們做過多種嘗試最終發現單純的手法是統一的最佳途徑,用"極少"控制"極多"。在設計中為了將世博公園的風格有一定的延續達到黃浦江綠帶在一定區域內設計風格的統一化,所以選用了柔和的曲線作為設計元素的主導,在狹長的帶狀用地中"曲線"是最佳的設計元素,使用單一的曲線設計元素對場地進行統一是此次設計的主要手法,單一并不意味著單調,利用不同方式的曲面將地形、防洪墻、服務建筑等統一在一起創造出豐富多變的空間來。 3.2 線性空間節點化 在適當的位置設置多個節點是將場地劃分處理的基本手法之一,在狹長的帶狀基地我們利用了線性元素將場地統一后,結合世博村的道路及視線我們綜合協調考慮,在流動的條狀地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設置了九個節點并在每個節點都賦予其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增加帶狀地形的趣位性及空間的可識別性。 3.3 多種活動分區化 中國造園博大精深。中國造園史上就提出過"園有靜觀、動觀之分",何謂靜觀,就是園中游覽者以駐足觀賞為主;動觀指有較長的游覽路線。我們分析研究認為小景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而大景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動觀妙在移步換影,靜觀意在花影移墻、峰巒當窗。通過地形與防洪墻的完美結合一條蜿蜒起伏的綠色綢帶將所有場地捏合在一起,也將浦明路的車流與濱江的休憩人流進行分區 因該綠地同時肩負著世博會間高容量人群密度,所以用不同曲線的走向設置起伏多變的不同空間將人活動的路線及區域進行科學的劃分。將停留等候的人與穿越的人有機的組織聯系在一起,較大場地中設置較有特點的主題場所,以人的活動聚集為尺度,設置較多人參與的趣味性設施,達到可停留,可休憩的目的。 3.4 各種要素典型化 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及基地后工業時代的烙印給我們在設計時賦予了艱巨的責任,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功能使用的具體需求之間的關系一直纏繞著我們,注重地域的文化特色是設計的重要出發點。選擇典型特征及符號并將其抽象表達,舍棄傳統造園的表面形式,將中國園藝的精神及內涵重新表達,是我們最終的選擇,吸收傳統文化的路線組織,視線組織及空間組織。運用現代的形式、材料,滿足功能所需要的規模、尺度、塑造出具有獨特風格個性的中國世博的濱水綠地。 ![]() 圖9 水岸長廊實景圖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