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副秘書長:隨意的城市化會造成貧民窟
“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于2017年7月20日-21日在成都召開。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Joan Clos出席并演講。
Joan Clos認為,城鎮化的發展可以在兩方面帶來經濟的繁榮,第一,城鎮化可以提升“空間和位置的價值”。第二,城鎮化可以帶來集聚的價值——規模效應。“中國的城鎮化和發展的關系已經非常緊密和清楚了,但在其他國家的眼中這樣的關系似乎還不夠明確,他們也會因此錯失通過城鎮化提升發展步伐的機會”。
在談到可持續發展的時候,Joan Clos強調,人類不能夠再走高耗能的繁榮模式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70%以上都是跟城鎮化相關,如果我們想更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就必須轉變城市發展的模式,至少需要改變城市的能耗和能源消費模式”。
Joan Clos告誡稱,在制定城鎮化政策時,首先要有頂層規劃,“隨意的城市化會造成貧民窟”。第二,城市規劃要符合法制,法制可以處理各利益有關方的法律糾紛、立法問題,“如果沒有立法的話,我們可能就會迷失方向”。第三,不能僅憑直覺來設計城市。第四,可持續的金融融資。第五,城鎮化規劃應可操作,“如果沒有辦法實施那些理論,就沒有任何成果了”。
人均GDP達到5萬美元以上將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如何看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的關系?7月21日,在成都出席“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新城市議程市長對話環節時,被問到這一問題,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Joan Clos表示,大城市和小城鎮的選擇是一個動態的進程,隨著國家和一些群體的財富增加,人們就更加渴望田園下的城鎮生活,這就是逆城市化現象。
他表示,城市非常富有的時候,新的趨勢就是逆城市化。當人均GDP達到5萬美元以上這個臨界點,一些人選擇回到農村當中。德國、瑞士、瑞典,這些土地資源豐富,同時又很富裕的國家都在經歷這樣的趨勢。
Joan Clos表示,逆城市化,住在小社區里的人其實是最有錢的人。經濟轉換當中,當人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時,最窮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因為城市的效率更高。社會當中有錢的那一群人自然要選擇聚集在一個社區里。這是一個動態的關系,這也是和發展息息相關的,也和財富分配息息相關。
在城市當中,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變化,但這個過程會消失又會有重現。他以自行車為例,目前中國街頭隨處可見自行車。事實上三十年前騎單車是貧困的一種象征。現在中國又回到了自行車的時代,包括非常現代化的電動自行車,智能電動的自行車,現在也很流行騎單車。“所以,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選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因此,我們需要把城市看作是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是隨著時間變化的。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