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天下先 昆山的城市建設成為典型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到2012年,昆山要初步形成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形態,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樣本和現實模樣,我們有信心向上級和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2月28日,在蘇州召開的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動員大會上,昆山市委書記張國華的發言擲地有聲。
從現在到2012年底,滿打滿算只有22個月,要完成從全面小康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精彩跨越,殊非易事。但對于向來“敢為天下先”的昆山人來說,難度就是挑戰,也是巨大的動力源泉。
昆山人的底氣和豪情來自改革開放30多年闖出來的一條獨特的“昆山之路”。短短30多年間,在中國東部這片平均海拔高度只有四五米的土地上,一個原來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區矗然崛起了中國縣域經濟“頭號高地”,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嘆的發展傳奇。2005年,昆山在江蘇全省率先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成為江蘇全面小康的現實樣本。去年底,昆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80.4億元、外貿進出口82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46.3%和32.8%,經濟總量趕上了十年前的深圳。面對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嶄新的“標高”,昆山人完全有理由充滿信心。
小康之后這5年,昆山人“邁大步、不停步”,不斷探尋率先現代化的縣域突破之路
對于“第二個率先”,中央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江蘇省委“十二五”發展規劃建議要求,到2015年,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在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毫無疑問,作為江蘇科學發展和“兩個率先”的排頭兵,昆山責無旁貸。從2005年首次摘得全國百強縣之首桂冠,到去年在全國縣級市中率先躋身2000億級俱樂部,昆山呈現了持續強勁的快速發展勢頭,綜合競爭力不斷攀升。多年來昆山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主要指標都在高平臺上高速發展,這不僅為改善民生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且也為未來發展積蓄了巨大能量。可以說,率先現代化,是昆山率先全面小康的必然延續。
請讓我們把目光稍稍停留,仔細梳理一下從2005到2010年“十一五”期間昆山的發展脈絡。在這些重大的歷史節點上,你可以清晰觸摸到昆山人在全面小康之后“邁大步、不停步”的強勁脈動。
2005年,昆山率先達到江蘇省定四大類18項25個全面小康建設考核指標,首次榮登全國百強縣榜首;
2006年,大多數地方還停留在“數量型增長”的“老軌道”上,昆山就一馬當先提出了“轉型升級”新課題,在江蘇率先啟動實施“自主創新、自我創業、自創品牌”的“三自”工程,邁上了“質態提升、量質并舉”的新征途;
2007年,小康達標兩年后,昆山出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提出“整體發展學新加坡,產業提升學韓國,自主創新學臺灣地區”的“三學”目標,為昆山帶來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更豐富多元的現代化元素;
2008年,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昆山被列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深谷中,在中國進出口的“冰點”狀態下,“外貿第一縣”昆山實現進出口增長0.8%,增幅在全國率先實現“負轉正”,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許。就在成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增長危機”的同時,昆山出臺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實施綱要(試行)》,描繪出“第二個率先”的發展宏圖;
2010年,昆山榮膺“聯合國人居獎”,與此同時,昆山高新區晉升“國家隊”。此際,昆山以一個縣級城市,擁有了三個“國字號”的發展載體: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受到全國媒體的高度關注。這一年,昆山率先提出了以經濟發展轉型為核心、以發展動力轉型為關鍵、以城市發展轉型為支撐、以社會發展轉型為基礎、以人的發展轉型為根本、以體制機制轉型為保障的全面轉型規劃。
“小康之后這五年,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就是全方位苦練內功,把加快轉型升級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歷史使命,不斷鞏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積蓄能量。”張國華說。
“六大設計”夯實率先現代化路基,“昆山之路”變成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高速干道”
“昆山的現代化,是在全面小康基礎上的現代化,是一個立足實際、面向未來、不斷漸進的現代化。”張國華認為現代化內涵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現代化,本質上是一次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升級。“改革開放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昆山都是外向型經濟一枝獨秀,是個單打冠軍,全面小康是一個重要轉折點,表明昆山已經從過去單兵突進型的‘單打選手’躍升為全面發展的‘全能選手’,今天我們沖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就是要在全能賽場上去奪冠。”
全能奪冠,昆山設計了六大方面,以期實現全面轉型和升級再造。
產業設計:打造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率先建成經濟結構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現代工商城市。昆山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IT制造重地,但制造并不是昆山的主體,更不是全部。昆山提出,堅持制造業立市、服務業強市,堅持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基地化,重點圍繞“五個十”,即十個科技創新載體、十個服務業集聚區、十個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十條主導產業鏈,推進十大人才工程,加快完善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轉型收獲累累:2010年,昆山開發區、昆山高新區和花橋國際商務城這“三駕馬車”,在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大道上一路高歌。去年6月,昆山開發區內的出口加工區通過國家驗收,成功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將在原來單一的保稅加工基礎上疊加保稅物流、貿易和服務貿易、展覽展示、研發等功能;9月,作為蘇臺合作橋頭堡的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區在花橋啟動,重點建設臺灣商品展示、交易、分撥配送、物流保稅和綜合服務配套五大中心;10月,昆山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創縣級市設立國家級高新區先河。
城鄉設計:形成現代化的城市格局,率先建成城鄉統籌協調、功能形象一流的江南魅力城市。通俗化的表達就是,城市更像城市,鄉村更像鄉村,既有車水馬龍,也有田園風光。通過大力發展以服務產業為主體、以城市工業和都市農業為配套的城市經濟,整體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以城市化引領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生產現代化、生活城市化、環境生態化、服務均等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十一五”期間,昆山基本形成了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生態建設、社會管理等“八個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昆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和“鄉村讓城市更精彩”變成了一枚硬幣的美麗兩面。去年10月,全國首例跨省市軌道交通——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昆山花橋延伸段工程奠基,開全國縣級市先河;彰化銀行昆山分行、匯豐銀行昆山支行分別成為全國縣級市首家臺資銀行和首家外資銀行;起自草根的“好孩子”在香港成功上市……高速炫彩的都市節奏就這樣變成了昆山的基本元素。
社會設計:推進現代化的社會建設,率先建成人民生活富裕、公共服務均等的和諧文明城市。發展的本質是為了人,現代化的根本追求是百姓幸福。昆山社會轉型的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現代化建設成果體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
如果說產業轉型是昆山全面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那百姓幸福就是全面轉型的根本旨歸。“什么是老百姓的幸福感?簡單說就是三個心:安心、放心、舒心。”幾天前昆山召開的一次大會上,張國華把就業、保障和環境列為老百姓的“三心”之源:“沒有穩定的就業,老百姓就不安心;沒有完善的保障,老百姓就不放心;沒有宜居的環境,老百姓就不舒心。”
目前,昆山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1.75:1,超過60%的農戶實現集中居住,229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覆蓋城鄉,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9%。
生態設計:營造現代化的人居環境,率先建成資源集約利用、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宜居城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持續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持續改善。
宜居不是一個標準,它更多的來自居民心靈的認同。去年10月,昆山喜摘“聯合國人居獎”桂冠,成為全球6個獲獎者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獲獎城市。奪得如此殊榮,昆山靠的不是漂亮的樓宇和街道,而是“包容性增長”的胸襟與實踐。在這個繁華的城市里,發酵著普通老百姓和百多萬“新移民”共同的夢想和希望。走進昆山,很多外地的記者會充滿感動地發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在這里不是藍圖而是現實。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昆山也都變成了一種真實的存在。經濟持續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持續改善的發展目標,在多種措施的合力之下,正在堅定推進。昆山的目標是,確保到2012年資源綜合利用率達60%,萬元GDP能耗降至0.53噸標煤,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7.5%,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提高到92。
政府設計:建立現代化的政府構架,率先建成行政規范高效、社會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城市。走過一個甲子的風風雨雨,執政的共產黨人把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的發展語境下,面對現代化建設的嶄新要求,昆山人怎樣把創先爭優的精神氣度用到政府自身的內功修煉上來?在昆山,文件化的表述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加快建設陽光型、服務型、效率型、法治型政府,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
核心是服務。也可以說,服務是昆山邁向現代化征途中所追求的政府工作之魂。那些不遠萬里而來的投資者知道,政府的高效服務一向是昆山人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也是昆山多年來凝聚龐大外來資本并一躍登頂中國百強縣榜首的真正奧秘所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之際,昆山人以“竭盡心智、竭盡所能、竭盡全力”鍛造出來的強大政府“服務鏈”,成為了戰勝危機、率先復蘇的最大法寶。去年,昆山蟬聯臺灣電電公會“2010年度祖國大陸城市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綜合實力第一,以及《福布斯》中國最佳縣級城市榜首。
人才設計:建設現代化的人才隊伍,率先建成高度開放融合、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創業城市。現代化建設,靠的是一支具有現代化理念和現代化眼光,以及現代化行動能力的人才隊伍。昆山提出,自主創新學臺灣、產業提升學韓國、整體發展學新加坡,通過“三學”全力打造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和干部隊伍,形成人才競相創業、勇于創新、創先爭優的激勵機制和濃厚氛圍。
到昆山采訪,無人不被這里的干部隊伍素質所折服。長期與外資和外商打交道的結果是,在昆山,連一個普通的村干部談起工作來也能讓你頓生“國際視野”之慨。花橋商務區的干部介紹說,區內幾乎所有村書記都曾去新加坡培訓過,他們學回來的現代社會治理理念與本地實踐結合起來的成果就是,把花橋這個曾經社會問題不斷的“三角地帶”變成了昆山最有序最現代的地區之一。不久前,昆山派出25名領導干部,遠涉美國名校杜克大學深造。目前,昆山人才保有量突破20萬人,有16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在昆山創新創業,這在全國縣級城市中遙遙領先。
鎖定“大城市、現代化、可持續”目標,率先現代化行動“決戰2011”匯成宏大交響
去年11月,兩年一度的全國優秀規劃設計評選活動在深圳揭曉,由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編制的《昆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獲得規劃設計一等獎。其中,“現代化”是此次總規修編的第一重點和最大亮點。
這個最新修編的總規,總體要求是“高位發展、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并借鑒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臺灣、深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經驗。在昆山歷史上僅有的幾次總規修編中,這是首次鎖定“大城市、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目標。專家認為,這一規劃將對昆山未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決戰2011,沖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這個“十二五”開局之年的燦爛春光里,昆山精彩迭現的發展舉措匯聚成一曲氣勢恢宏的“春之交響”。
決戰時刻,鼓點鏗鏘。2月18日,昆山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昆山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基地舉行,掀起了新一年的建設熱潮。108個項目總投資高達562億元,其中除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事業項目外,大部分是昆山重點扶持的重大產業項目,也是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關鍵項目。
決戰時刻,話語鏗鏘。2月28日,張國華在全省創先爭優活動大會上表示,昆山將以陽澄湖科技園為載體,打造科技創新“特區”和“智慧制高點”。在盛產清水大閘蟹的陽澄湖畔,拔地而起的陽澄湖科技園是昆山去年大手筆規劃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幾乎集聚了昆山所有的優質創新資源和載體,包括清華科技園、昆山市工業技術研究院、昆山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杜克大學昆山分校、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昆山分院,以及小核酸、機器人、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等。在率先現代化的決戰時刻,陽澄湖科技園的使命是深度集聚創新資源,聚變昆山未來發展的內生動力。
決戰時刻,落筆鏗鏘。跟全面小康一樣,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同樣需要一張可以讓人按圖索驥的“圖”。在沒有國內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昆山對照十七大要求,比對發達國家和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發展經濟和相關數據,精心設計了一套“現代化進程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發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設、人民生活、生態文明等五大類34項38個指標,目標是建成一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昆山。
有這樣的陣勢,昆山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還會遠嗎?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城鎮化:熱問題的冷思考
自中央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以來,城鎮化再次成了熱點話題。中央和地方先后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各地紛紛提出城鎮化指標、推出城鎮化新政,全國上下掀起了新一輪城鎮化浪潮。如何推進城鎮化?需要對這一“熱問題”進行深刻的“冷思考”。【詳細】
蘇州:譜寫現代化“城市物語”
20年前,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聯手,在蘇州古城東郊打下了合作開發建設的第一根樁。20年后的今天,這里成了一片全球矚目的產業高地,成為一座令人稱奇的現代化新城。【詳細】
景觀設計案例之昆山西部高中總體規劃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2011年,昆山市決定在城市的西部建立一個教育及外展服務中心。昆山中學,作為當地排名第一、很有歷史影響力的高中,將遷移到城市西部,并與昆山杜克大學的校區毗鄰。【詳細】
藝普得設計的昆山蓮湖公園
昆山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地人民為了這里的文化傳統建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昆曲、運河村、大閘蟹、雙頭蓮花以及悠久的水產養殖歷史都非常值得注意。作為這座城市西區的重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