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和馬爾默的綠色
在斯德哥爾摩,我看到了一座座帶著大面積草坪的獨棟別墅,看到了在公交車站悠閑等車的路人,看到了在市中心的河道里釣魚的情景,還看到了胡同里嬉戲搶食的鴿子;在馬爾默,我看到了禁止車輛通行的住宅小區和胡同,看到了公交車站旁邊整齊碼放成一排的自行車,看到了主動避讓行人的汽車,還看到了建筑年代不同、風格不同卻和諧矗立在一起的房子。
他們的城市,我們的城市
我看到的,也正是瑞典的官員們充滿自豪對我津津樂道的。他們闡述了自己對“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理解:清潔的環境、可以循環利用的能源資源、新鮮的空氣,是這樣的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斯德哥爾摩能夠成為歐洲的綠色之都,馬爾默能夠成為世界低碳城市的代表,莫不與此相關。
這和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的城市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國內,一般情況下,城市仍然是相對鄉村而言的。“離土進城”、“打工”、“農民工”等類似的詞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流行開來的。人口越來越擠,建筑越來越高,車輛越來越多,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是中國普通百姓心中的城市標志。
城市意味著衣著入時的女孩與琳瑯滿目的市場,也意味著應接不暇的陌生和新奇,還意味著一片片的工業廠區及數不清的就業機會。
城市應該是什么樣子?中國人和瑞典人理解的城市,為什么如此不同?什么樣的城市才真會“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從天使變成魔鬼
編輯:joe
相關閱讀
斯德哥爾摩:多元合作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
斯德哥爾摩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完善城市環路,并沿城市環路進行多處棕地改造,加密城市中心區。哈馬碧湖城和皇家海港區都是這一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其中哈馬碧湖城是啟動最早的示范和試點項目,而皇家海港改造則是收【詳細】
“山水宜居—中國園林風光展”亮相斯德哥爾摩
2017年4月26日下午,由中國駐瑞典使館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與中國園林博物館共同承辦的“山水宜居--中國園林風光展”在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幕。【詳細】
瑞典北海岸多功能停車場設計
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事務所在瑞典北海岸Pitea新建了一個停車場,該建筑設計緊密,錯列有致,立面上的設計也與周圍的環境達成一致。在材料的選擇上設計師通過木頭的使用營造出舒適溫馨的氛圍。停車場不僅發揮其主要功能也成為周圍居民的聚集點。【詳細】
瑞典St Johannesplan和Konsthall廣場設計
馬爾默中央區的三角區域之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與繁忙的主道分離開。但是由于新的城市隧道站,它成為該區域3.7萬通勤者的集合點。如今,它成為該城市最活躍的空間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