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重建研究獲新成果
早在本月二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菌根真菌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作用機制”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鑒定。以國家林業戰略首席專家尹偉倫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此研究成果豐富了菌根生物學和菌根抗逆的理論,為菌根真菌生物資源和菌根技術在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中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據專家介紹,我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森林植被大量減少,是我國生態系統退化最為嚴重的區域。長期以來,在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研究中更多地注意到地上植被的恢復,而忽視了與植物共生的地下功能微生物及其在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中作用的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率領的科研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歷經近10年的不懈努力,針對黃土高原干旱、貧瘠的特殊立地條件,選擇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的主要造林樹種為研究對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微生物學、林木遺傳學和森林生態學等有機結合,從地上部分和與其緊密相關的地下部分(菌根真菌)的整體出發,在植物—菌根—土壤三者之間系統研究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重建中根系生態系統的恢復,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科研人員采用微生物鑒定系統和通用突變檢測系統研究了不同生態條件、樹種和樹齡林木菌根根際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生態分布規律,揭示出菌根促生細菌—熒光假單胞菌對菌根真菌的促生作用,菌根促生放線菌—苯胺紫鏈霉菌協同外生菌根真菌拮抗植物病原菌的機制。他們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化學技術研究了菌根真菌抗逆性生理生態特性,揭示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對干旱、鹽堿、病害、重金屬毒害和有機物污染抗性的作用機制;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了菌根真菌促進植物營養轉化的作用。研究成果豐富了脆弱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微生物共生體系的生態學意義,為菌根真菌在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研究期間,此科研團隊發表學術論文56篇,其中SCI收錄26篇。
編輯:songjy
相關閱讀
黃土高原上的肺——陜西黃陵國家森林公園
陜西黃陵國家森林公園又名軒轅養生谷,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由紫峨寺、飛龍嶺、養生谷三大景區組成,被譽為【詳細】
黃土高原將現"園林城市" 延安新區綠化獨具匠心
金秋的延安,天高云淡,草木蔥蘢,呈現出黃土高原特有的自然淳樸的美感。隨著延安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序推進,綠化工作也全面展開,各種奇花異草在新區安家;一座充滿朝氣的新城正向我們徐徐走來【詳細】
汶川地震6周年 映秀啟動感恩節展現新氣象
汶川“5.12”地震六周年,汶川宣布啟動首屆中華感恩節。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感恩節在汶川縣映秀鎮開幕,并將作為映秀的日常活動年年舉辦。“5.12”公益歌曲《生死不離》的作曲舒楠還圍繞美和愛心的主題做了精彩講述。【詳細】
汶川地震6周年:感恩奮進的中國力量中國夢
5月是個溫馨的時節,又是繁花似錦的時節。明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當時光走過6年,試看天府之國滿目生機。若不是那些地震遺址和紀念館,很難把她跟8.0級特大地震聯系起來。回望汶川,銘記來路,若不是那些勵志的標語、感恩的橫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