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資源型區域城鎮化的晉城路徑
第一次走進山西晉城的人總是會感嘆黃土高原上、能源基地中竟有如此美麗的城市,氣候溫和宜人,到處都是綠影婆娑,郁郁蔥蔥,四季綻放的鮮花總讓人生出幾分江南印象。但實際上,晉城也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無煙煤儲量占全國1/4,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近80%。
產業結構趨同、城市功能不完善、人居環境不良等一直是外界對資源型城市的固有印象,而晉城在漸漸打破這種印象,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有著北方地區少有的良好生態,其近兩年來建立在產業結構調整基礎上的深度城市化進程正展現著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全部可能性。作為山西省國家級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區建設的重要組成,晉城實踐的意義應該放在更大框架內去衡量。
定位城市品質:方便溫馨開放現代
二十七年前,晉城只是個8平方公里、10萬人口的小縣城,其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城市化進程是中國城市化運動的典型縮影:城市擴容至50多平方公里,曾經的農民變成了市民,人口增至40多萬,供水、燃氣、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具有自身特點的是,晉城撤縣建市之初,就針對其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市區容量過小的市情確立了以小城鎮帶動城鎮化發展的基本思路。此后十余年間,小城鎮發展構成了拉動晉城城市化的生力軍。但中心城市功能不健全,帶動、輻射能力弱的總體格局終究是晉城邁不過去的坎兒。十六大以來,晉城市調整了城鎮化推進思路,把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結合了起來,突出園林城市建設,重點實施文體宮、游泳館、“兩河”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才有了如今美麗的晉城。
作為一個新建市、一個資源型城市,晉城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幾年前,人們還以“農民托起的城市”描述晉城。更重要的是,資源型城市往往過于強調生產性功能和基本經濟職能,長期扮演著“鍋爐房”的角色,與所在區域缺乏必要的經濟技術聯系,輻射、服務功能嚴重缺失,難以真正發揮區域發展的樞紐和戰略引領作用,更無法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乃至城市的凝聚力。
一直在積極求解資源型城市轉型難題的晉城執政者十分清楚自身的處境。在明確了建設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性休閑旅游度假康復中心的基礎上,晉城市提出了打造“方便、溫馨、開放、現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對于這樣的城市品質,晉城市長王清憲給本報記者做了一番解讀:“方便,就是要讓城市為人服務,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要服務市民的需求,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處處感到便利便捷、稱心如意。溫馨,就是一種和諧、安全、親和的文化氛圍,帶給人發自心底的認同感、家園感和歸屬感。開放,既是經濟社會的內在品質,又是城市中的人兼容并蓄的包容心態和進取向外的精神風貌。現代,是一個城市的整體文化品位與格調,意味著效率、節奏、活力、秩序。”
觀察晉城去年以來啟動的一些重點工程,就會更深切地理解王清憲這番話。翻新改造全市40多條背街小巷;新購置了40輛公交車上線運行;推進城市水系建設;實施城市亮化工程;新建四座學校……這些工程不是動輒上百億的“鐵公基”項目,但蘊含其中的人性化服務理念體現在點點滴滴。將城市空間、功能拓展和產業拓展結合起來也是晉城城市建設的內涵所在。去年以來,晉城也搞了一批道路建設改造工程,這是最基礎的城市建設,也是拉大城市框架的首要環節。“我們考慮的是拉開城市框架后往里面裝什么。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不是攤大餅,也不是修路、蓋樓,而是先想好發展什么樣的產業,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終極動力。”王清憲提到的產業是晉城將著力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商貿物流業和休閑旅游業。他們將把黃金路段讓位給這些承載晉城轉型希望的新興產業,也為開放、現代的晉城增添最亮眼的元素。
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互動發展
廠礦密集的工業園區、敞亮舒適的農民住宅、一應俱全的公共設施,在晉城市的眾多明星城鎮中,這些都是人們熟悉的風景。經濟實力雄厚、公共設施完善的小城鎮已經構成了晉城城鎮化進程的一大亮點。
這樣的發展特征同樣和晉城建市之初確立的“以鄉鎮企業帶動城鎮化”發展戰略有著很深淵源。上世紀90年代農村小康建設中,晉城還在36個建制鎮實施了以“工業小區、農業產業化基地、市場建設、科教興鎮、基礎設施、農民住宅小區”為主要內容的六位一體小城鎮建設發展戰略。對小城鎮的政策傾斜直接推動了晉城市一批億元鄉鎮、明星鄉鎮的產生。在晉城,一度出現過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工業總產值的80%、財政收入的40%、農村人均收入的80%以上都由鄉鎮企業提供的經濟格局。“那個時期,晉城城鎮化發展主要是依靠鄉鎮企業,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靠資源和物質的消耗來實現的,發展速度不是很慢,但增長方式粗放,質量不是很高。”晉城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翟居興介紹稱。
盡管上世紀90年代后期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小城鎮的發展曾一度停滯不前,但摸索出來的實踐經驗為晉城新世紀以來的城鎮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晉城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盧海建對此總結稱:“晉城城鎮化之所以能夠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之初主要得益于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一批相當規模的煤炭深加工項目的落地,又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所以說,城鎮化的發展必須以工業化為基礎,城鎮化反過來又作用于工業化,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如果說,現在晉城城鎮化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的話,那么最主要的仍然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即制造業)水平比較低,以挖煤為主的采掘業比重過高,這是制約當前城鎮化發展的一個最重要因素。”盧海建的這一判斷是回顧晉城改革開放三十年城鎮化進程時做出的,但仍然適用于今天的晉城。而今天的晉城正在努力突破這一困局。
王清憲告訴本報記者,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在晉城考察時,提出晉城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城鄉一體化,市域經濟和縣域經濟“三個一同推進”。“抓手和突破點是什么?就是工業園區和城鎮化一同推進,以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切入點,推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的根本正是通過工業發展,帶動農民到園區就業,把農民變成工人、市民,使園區成為一個新的居民新區。”
以“強縣帶動”戰略為例。作為“十二五”時期晉城城鎮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這一部署已明確提出各縣依托原有產業基礎,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差異競爭,以集群化的理念培育壯大一到兩個非煤主導產業。“企業之間要形成橫向產業配套、縱向產業鏈延伸的內在關系,最終形成若干個在全國有一定話語權的產業集群。”王清憲告訴本報記者。
生態之城和田園風光
晉城的城鎮化軌跡中,還有一個特點不能不提,就是他們不遺余力的生態環境建設。用王清憲的話來說,生態與環境已經成為晉城人民堅持科學發展的一個最自豪的品牌。要真正理解這份對生態環境的珍視,必須對資源型城市因資源開發而產生的污染之重有所了解。
山西污染大省的形象一直與其煤炭大省的地位如影隨形,晉城作為該省的資源型城市之一,生態環境形勢也一度十分嚴峻。
但晉城在城市化進程中,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通過推進園林綠化、推廣使用煤層氣等清潔能源、實施節能減排等多種措施成功實現了資源型城市的綠色發展。目前,晉城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5.3%、43.2%和15.5平方米,均處于山西省乃至中西部地區領先水平。不僅建成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而且實施的“兩河”治理工程等多個環境治理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去年該市又榮膺全球環境保護最高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中國區環境規劃優秀示范城市”稱號。
在山西省推進城鄉生態化的大格局中,晉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仍在向縱深推進。這次,他們首先鎖定的是“水”。“我們晉城綠化率、森林覆蓋率很高,但是我們的水,尤其是城中的水太少。如果水系建起來,我們的城市就是林水相依,河流從森林中穿過,人在水邊林中居住。”王清憲給出了如此暢想。
實際上,晉城市人均水資源量是山西平均水資源水平的3倍,氣候適宜,具備顯“山”露“水”的良好生態條件。目前晉城市區流淌著白水河、花園頭河等五條河流,由北向南,穿城而過。但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多,大量城市垃圾直接排入河內,使大部分河流失去了往日的碧水清波,有的甚至成為臭水溝和排污道。“十二五”期間,晉城就將對這五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實施水庫調水工程,將五條內河從上游連通,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水網系統,打造五條高標準的城市生態景觀水系,進而建設一座北方“水城”和“林水相依、人水和諧”的宜居之城。
值得一提的還有晉城啟動不久的鄉村綠化工程,他們將每年搞300個村莊綠化。王清憲介紹說:“每個村莊東西南北選一面種20到50畝的小樹林,不搞景觀樹,就種我們地方的楊樹、柳樹、榆樹等本土樹木,其他三面環村種10米寬的林帶,把村莊環繞起來,讓我們的村莊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林當中,找回那份鄉情野趣。”
編輯:heyan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