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濕地修復功能見效 新增植物332種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浙江濕地資源狀況及保護條例實施”發布會上獲悉,杭州西溪濕地修復功能見效,新增植物332種。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間歇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它是地球上具有多種功能的獨特生態系統,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
位于西湖西部的杭州西溪濕地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2009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浙江省林業廳總工程師藍曉光在發布上介紹說,“以西溪濕地公園為平臺與國際合作,探索濕地評價指標體系、生態監測體系,科普教育體系、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體系等,尤其注重濕地生態功能的修復,成效明顯。”
藍曉光說,據最新調查,與2005年所錄數據相比,西溪濕地新增植物332種,達553種;新增昆蟲226種,達703種;新增鳥類53種,達142種。水質平均比2005年開園之前提高了三至四個標準,個別區域的個別指標,已達到Ⅰ類和Ⅱ類水體的標準;緩解“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效果也非常顯著,可使周邊約15平方公里范圍的氣溫降低0.5℃至1.5℃,估計每天可節水500至800噸,節電10至30萬度。
目前,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中澳合作基地。
編輯:liang
相關閱讀
我國長江經濟帶將實施濕地修復工程
強化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和恢復刻不容緩。11日在武漢舉行的第四屆湖北生態文化論壇上,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志高表示,將優先在長江經濟帶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退垸還湖等濕地修復工程。【詳細】
杭州西溪濕地展現生態美
“千里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秋意漸濃,西溪濕地的360畝蘆花開始綻放。這幾天,西溪濕地正舉行2017西溪聽蘆節,眾多游人登上秋雪庵彈指樓眺覽,遠山如黛,近水氤氳,蘆花勝雪,令人醉而忘歸。秋風起時,茂密的蘆葦叢猶如雪花滿灘,隨著水波彌漫,上下一色,真可謂屋在蘆花上,船入蘆花里。【詳細】
《內蒙古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印發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內蒙古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對新形勢下濕地保護修復作出部署安排。【詳細】
杭州城市金名片“西溪濕地”將復制到北京?
濕地公園是一種以水為主體的公園。由于我國水資源的稀缺,濕地公園也尤為匱乏。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擁有540萬畝的濕地公園,僅占國土面積的3%。而這540萬畝中濕地公園中,平均面積約0.5萬畝,超過1萬畝的濕地公園數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