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要接地氣 通人情 明事理
王明珂(右)在巴底做田野調查
《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明珂,是杰出的歷史人類學家,現為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在海峽兩岸學術界極具影響力。這是他的首部隨筆集,分為三輯。在思親懷人篇,作者深情回憶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懷念恩師,重新發現邊緣時代的邊緣人,尋訪學界前輩的足跡, 觀察歷史變遷的微觀過程,學術反思篇是本書的重點,匯集了作者數十年來田野考察與學術探索的心得,浸透著深刻的學術反思與深沉的現實關懷。學術訪談篇收錄了三篇深度采訪,從中可以了解作者的人生軌跡與研究經驗。
《川西民俗調查記錄 1929導讀》一文,被稱為學術典范,也不斷定義何者是有價值的史料、科學的方法、有學術意義的問題,以及定義何者為正確的歷史、語言與民族志事實。
在《由羌民到羌族的飲食文化變遷》中,他分析,隨著華夏認同的西向擴張,羌的概念逐步西移:中國古代文獻中描述的羌的歷史,事實上是華夏自身族群邊緣變遷的歷史。
《游移于邊緣、邊界的田野》中,他研究,歷史人類學不能單單被視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事實上它彌補了許多人類學的不足而讓此學科脫胎換骨。它不僅將歷史納入社會文化的考慮中,同時也嘗試解釋事件與個人言行之社會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造成社會歷史變遷。他認為歷史人類學對傳統人類學的最大貢獻是,它不以文化、社會與宗教的結構性與相對性來合理化人類社會現實,而是說明造成今日社會現實的過去與變遷發生的微觀情境,藉此讓人們對現實有所反思……
王明珂矢志堅持學術為現實服務的理念,這使他的調查研究接地氣,通人情,明事理,行文平易通達,深具現實關懷與學術反思力。他認為歷史人類學不能單單被視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事實上它彌補了許多人類學的不足而讓此學科脫胎換骨。它不僅將歷史納入社會文化的考慮中,同時也嘗試解釋事件與個人言行之社會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造成社會歷史變遷。他認為歷史人類學對傳統人類學的最大貢獻是,它不以文化、社會與宗教的結構性與相對性來合理化人類社會現實,而是說明造成今日社會現實的過去與變遷發生的微觀情境,藉此讓人們對現實有所反思。
王明珂1952年生于臺灣,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羌族及西南少數民族與北方游牧社會的田野調查研究,在歷史人類學領域成績卓著,影響深廣。著有《華夏邊緣》(增訂版)、《羌在漢藏之間》、《游牧者的抉擇》、《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
編輯:qijian
相關閱讀
浙江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打造美麗中國示范區
近日,《浙江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計劃》發布,提出今后5年全省將以此作為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的總抓手,力爭各項生態環境建設指標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打造美麗中國的示范區。【詳細】
浙江慶元要建成江南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
日前,浙江慶元縣發布實施《慶元縣推進農旅大融合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旨在大力推進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我縣【詳細】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美國推介“詩畫浙江”
8月24日,浙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