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石漠化治理成效全國第一
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獲悉,廣西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趨勢。據全國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石漠化減少679萬畝,減幅達19%,減少面積占同期全國石漠化減少面積的47%,石漠化治理成效居全國第一。
廣西林業廳廳長陳秋華說,廣西自2001年起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2年來,累計完成建設任務1452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349萬畝,荒山荒地造林950.5萬畝,封山育林152.5萬畝。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廣西直接增加了森林面積(已成林面積)1320萬畝,使廣西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個百分點;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全區每年減少泥沙流失2500萬噸,讓大石山區的石漠化發展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廣西的退耕還林工程主要在珠江上游紅水河兩岸及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地位重要、涉及到群眾生產生活、恢復森林難度最大的坡耕地實施。在實施退耕還林過程中,廣西注重將退耕還林與發展林業產業、農村生態能源建設緊密結合,切實解決好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堅持鞏固成果與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并舉。
為了確保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廣西以退耕還林為契機,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產業和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林漿紙、木材深加工、林產化工、油茶、花卉等5大林業優勢產業,努力實現生態改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各地在實施退耕還林時,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優勢,選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優的樹種造林,促進林業優勢產業的發展。在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中,以桉樹、相思、松樹、西南樺、任豆、竹子等生態林樹種為主的速豐林占45%以上;以八角、板栗、核桃、油茶等樹種為主的高效名特優生態經濟兼用林占30%以上。
廣西部分山區縣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還形成了新的林業優勢產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平果縣根據大石山區特點,在退耕還林中營造任豆林10萬多畝,使全縣任豆林面積達到20多萬畝。鳳山縣則種植核桃10萬畝,其中屬退耕還林8.6萬畝,占全縣退耕還林面積的70.7%;2012年,鳳山縣核桃產量600多噸,產值約2500萬元,種植核桃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良方。
過去,許多大石山區的農民為解決生活燃料問題,年復一年對森林過量樵采獲取薪柴,極大破壞了森林植被,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廣西把退耕還林與發展農村新能源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新能源建設,有效地開發可再生能源,減少了薪柴消耗量,保護了森林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生態能源建設工作,把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建設優先安排在退耕還林工程縣和退耕農戶中。截至2012年底,廣西全區戶用沼氣池總量達395.1萬座,沼氣入戶率達49.3%,比2001年提高了32.27個百分點,廣西沼氣池入戶率居全國第一;推廣省柴灶738.95萬戶,建小水電13610臺,使全區森林資源能源性消耗由2001年的46%下降到目前的25%以下。據調查,一個8立方米沼氣池每年可滿足一個4至5口農家的炊事用能需要,每年可節約薪柴2.5噸,相當于每年保護2畝森林資源,同時每年可實現節支增收1550元。
陳秋華表示,下一步,廣西各級林業部門將緊緊圍繞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成果這一核心,堅持鞏固成果與穩步推進并舉,堅持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兼顧,在鞏固成果上做文章,在擴大成果上下功夫,在提高成果上抓實效,為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和林業強區、促進綠色增長、建設美麗廣西做出新的貢獻。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環球主題公園施工揚塵治理不達標
北京市住建委昨日對北京新機場、環球主題公園等重點工程施工揚塵治理不達標情況進行通報,6家直接責任單位暫停在北京建筑市場投標資格90天。【詳細】
廣西南丹:巴平梯田美如畫
這是5月13日拍攝的廣西南丹縣芒場鎮巴平村巴平梯田。初夏時節,雨后放晴,廣西南丹縣芒場鎮巴平村巴平梯田層次分明、波光瀲滟、美不勝收。新華社發(黃尚彪 攝)【詳細】
千頃碧波倒荷影 衡水湖持續優化生態環境
正值荷花盛開時節,近日來到衡水湖賞荷的游客日益增多。通過多年的持續治理,衡水湖水體環境明顯改觀,湖區內動植物種類逐漸增多,生態衡水湖成為了衡水市踐行綠色發展的有力佐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