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鵬試水“植物工廠”產業化
當“植物”與“工廠”組合在一起,你的腦海里會出現什么畫面?是漫山遍野的綠色還是喧囂轟鳴的生產車間?當然都不是。在植物工廠內,沒有土壤和田地,蔬菜被一層層立體種植在營養液中;沒有工人和農民勞作,計算機監測并控制著植物生長的環境和所需一切營養;無需陽光,蔬菜照樣生長。植物工廠被稱為未來農業發展模式。其含義為:利用環境控制和自動化高新技術在全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空間內進行植物周年工廠化安全生產的一種體系。
在中國,植物工廠的興起、發展時間尚短。相比之下,日本于上世紀40年代提出這個概念,丹麥約克里斯頓農場于1957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植物工廠。近年來,日本已有企業投資興建了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并實現了從播種、培育到收獲的電氣化。
北京也有這樣一座植物工廠——京鵬植物工廠,落成于2010年,占地1289平方米。
進入工廠,首先被要求換上防塵凈化工作服——帽子、衣服、鞋套全副武裝。在總控制室,一臺電腦控制著各個室內作物的生長環境,顯示屏上能夠清晰看到植物的環境數據。園藝師楊夕同介紹,電腦里的數據都是設定好的,不需要專人坐在這里值班,時不時過來看一下就行。栽培車間,一層層生菜被種植在泡沫板上,掀開來,其根扎在營養液中,工作人員又是一番專業性講解,無土栽培技術如何先進以及營養液如何被循環利用,但重點在于:種出來的蔬菜無毒無污染,可現采現吃。西紅柿的生產車間,是另外一種被稱為巖棉栽培的種植模式,其配套的一系列設施能夠讓西紅柿的產量達到每平米25公斤,而一般的溫室大棚種植產量只有15公斤。待果實成熟,靠遙控控制、電瓶驅動的采摘車會進行采收,傳送到分揀環節,大小一致的西紅柿會被放在一起裝箱出售??這些只是植物工廠中的片段場景,在工廠內,從培育種子到成熟收獲,能夠全部實現現代化、自動化。
這座大型植物工廠由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和北京京鵬環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鵬科技)共同設計承建,如今是京鵬科技的研發機構及科技成果展示平臺,在行業內有“航空母艦”之稱,首先是它的建設規模大,按照國際分類標準,建筑面積在1000平方米就屬于大型植物工廠,其次是它采用的技術先進且集成化程度高。共同承建植物工廠的兩家企業還存在另外一個關系:京鵬科技屬于農機所孵化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前者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之后,農機所是其第一大股東,目前,董事長田真還兼任農機所所長。
這位在設施農業工程技術與裝備領域有所研究的高級工程師說起話來有些企業家的范兒,“我們的目標是在2015年轉成‘創業板’上市,‘十三五’末(2020年)達到億元利潤,‘十四五’末(2025年)做成20億規模的企業,利潤達到2-3個億。”在說這話時,他的眼神明顯犀利了許多。
京鵬科技于2008年在深交所正式掛牌,是中國設施農業裝備行業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產品為自主研發的溫室及無土栽培技術。據公開財報顯示,公司2012年上半年營業利潤1214.74萬元,同比增長70.80%;利潤總額1223.44萬元,同比增長54.78%。田真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這些數字。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植物工廠”到底有什么秘密?
離開了陽光、土壤、雨露,在鋼筋混凝土的廠房里,植物還能生長嗎?冬日里,居然能購置一臺冰箱大小的“家用電器”——微型植物工廠,在家種喜歡的葉菜。這些想法不是幻想,已成現實。目前,記者走進植物工廠,一探奧秘。【詳細】
評論:下一代植物工廠能否盈利
按照聯合國的預測,未來25年內,世界人口數量將從現有的70億增長至90多億,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將隨之增加近一倍,因此,能夠在可控條件下全年自動化運行并實現高產的植物工廠被人們寄予厚望。【詳細】
園林文化何以走上產業化之路
6月29日,國內首家園林定制電商品牌“園商”正式登陸淘寶網并試運營;在今年4月舉行的2015年第四屆中國蘇州創博會上,蘇州(園商)園林文化產業創意中心被創博會組委會授予“十大重點文創項目”;園林文化+創意設計,正在為蘇州園林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積極探索可行之路。【詳細】
日本“植物工廠”將進軍中國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在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三菱樹脂公司認為“植物工廠”在中國的富裕階層將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