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老北京》:美國作家寫給老北京的情書
美國作家邁克爾·麥爾的紀實文學作品《再會,老北京》近期由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記錄了作者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兩年生活時光,還夾雜了他對這座城市歷史和未來的思考。5月9日晚,這個“喜歡北京人、愛吃北京菜,愛聽北京話”的外國人接受了記者專訪。他說,這本書是寫給北京的情書。
胡同
胡同居民在意鄰里關系
邁克爾表示,創作這本書源于自己的一個疑問。1997年,邁克爾住在海淀區,經常進入二環內的老北京城,“我看到新街口、隆福寺那些老房子都被拆了,沒有人告訴我這么有人氣的地方為什么要拆掉。我想知道原因,拆的話是好事還是壞事。”
從2003年開始,邁克爾決心做研究來回答自己的疑問。在他看來,最堅定的胡同保護者大多是游客和歷史學家,并未親身在胡同里生活過。為此,他住進了大柵欄的楊梅竹斜街,就此開始了沒有廁所、沒有浴室的兩年胡同時光。
問及在研究中是否找到胡同存在的價值,他說:“我發現居民不關心住得好壞,他們只關心鄰里之間的交往、社會關系。如果你住在老胡同的話你就會知道那里的人為什么不愿意搬到小區,你也可以發現胡同生活的價值。”
邁克爾認為,現在的城市規劃者應該考慮一下建造新社區的自然感,“比如南鑼鼓巷、什剎海變成了酒吧街,我們在那里可以坐三輪車,轉一轉拍照留念,胡同在這些地方有旅游價值。”
創作
昔日郵件成為創作素材
與一般的紀實作品相比,《再會,老北京》的文字顯得十分生動,融合了邁克爾的喜怒哀樂。邁克爾透露,當初并不是以采訪者的口吻去詢問鄰居,而是讓自己生活在其中,成為老北京胡同的一部分。
邁爾克的這部書寫作于倫敦,他稱自己應該與“老北京”拉開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感受、回想起它的美好。問及書中的內容如何記錄得如此詳實,他說:“那時候我的女朋友在美國讀研究生,我就每天早晨發郵件給她,告訴她我前一天都干了什么,遇到什么人,有什么樣的感受。”這些郵件也成為邁克爾寫書的一些重要參考。
邁克爾透露,這本書的名字他最初想叫《回音壁》,有種老北京聲音在耳邊回蕩的感覺,“我們其實都生活在歷史中,回憶就像一張張老照片。現在回到北京,我特別喜歡去團結湖那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小區,它們有一天也會成為一段歷史。”
總結這本書的內容,邁克爾認為,從中能看到北京城的唯一性。他考察過越南的河內、法國的巴黎等城市,但跟北京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還比如美國的紐約,經濟發達,但它并不是美國的首都,北京的歷史、地理、資源、人口,決定了它的獨特性。”
感言
北京是我的第二位妻子
在采訪中,邁克爾對北京的胡同名稱十分熟悉,對北京的喜愛從他說話的語氣和臉上的表情也能感受到。
問邁克爾為什么喜歡北京,他說很難給自己找一個確切的理由,“我就是喜歡北京味兒,喜歡北京人,愛吃北京菜,愛聽北京話,這么說吧,我就是一個胡同串子。”
邁克爾不愿過多講述這本書的價值或意義。他為北京這個城市投入了很多情感,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北京是他的第二位妻子,“《再會,老北京》是本寫給北京的"情書",把我最喜歡北京的地方記下來,讓100年以后的讀者能看到”。
鏈接
邁克爾眼中的北京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國記者將這里定義為“史上最大的鄉村”……
過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個崛起中的國家的首都那樣,北京這個大鄉村走向了國際。穿過天安門廣場,七十二英里外的長城標志著這個城市寬廣的界限。或許它的改變可以用這個小插曲來說明:
幾年前我看到一個充滿樂觀意味的橫幅,掛在一棟老樓的拆遷現場,上寫:再現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誰悄悄地將第二個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號變成了:再見古都。
對于路人而言,這兩個口號都可以是正確的,北京又處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與重生的循環之中。被改掉的橫幅在幾小時內就被扯了下來,但這無關緊要,因為北京人不需要讀它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化他們每天都身處其中。摘自《再會,老北京》
邁克爾·麥爾
邁克爾·麥爾1995年作為美國“和平隊”志愿者首次來到中國,在四川一座小城培訓英語教師。1997年,志愿者服務結束后他搬到北京,對這座古都一見鐘情。2005年,他出于對胡同的濃厚興趣,搬進了大柵欄里的胡同,并拜訪了梁從誡、馮驥才、張永和、張欣等人。在《再會,老北京》這本書中,邁克爾忠實地記錄了自己在胡同里生活的兩年時光,夾敘北京歷史和對這座城市建設的思考。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