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菟絲子入侵臺灣威脅生態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外來物種“日本菟絲子”恐對臺灣本土植物生態造成危害。專家指出,日本菟絲子危害樹種超過三百種,“就像吸血鬼一樣”,防止全面擴散刻不容緩。
臺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指出,日本菟絲子會破壞低海拔的臺灣原生森林,臺灣常見的榕樹,菟絲子都可纏上,并寄生在榕樹、血桐、構樹及羊蹄甲等,這些樹種都是低海拔原生森林重要成員。
他指出,保育人士多年前曾呼吁當局正視菟絲子入侵,當時林務機關指日本菟絲子尚未達危害期,“若等全面擴散,就來不及了!”
臺灣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楊國禎指出,日本菟絲子是寄生植物,完全依賴寄主植物而活,不行光合作用,只吃樹木養分,密集生長處不見綠色,纏上后可插入莖粗三公分的枝條,如小蛇般細絲垂掛滿樹。
他表示,菟絲子藤絲直徑像筷子一樣粗,為黃白色絲狀。2004在臺中被發現時,只有兩處生長點,如今當地已有超過數百顆的樹木被纏上。
楊國禎表示,日本菟絲子目前在臺灣中部低海拔原生樹林較常見,起初是入秋開始生長,近年延長到7月就開始,“是否已經適應臺灣氣候,值得注意”,依目前狀況看來,“完全適應只是時間問題”。
以菟絲子作為碩、博士論文主題的臺灣成功大學講師廖國媖表示,菟絲子是寄生性植物,利用吸器附著,一株可攀爬到許多株寄主上。日本菟絲子在臺灣造成“全境擴散”主要是人為,與民眾認為菟絲子有“補腎壯陽”效果而四處栽種有關。
她表示,臺灣最早發現日本菟絲子在中部山區,目前在臺北、新竹、苗栗、彰化、云林及嘉義等處出現的族群,應該多是源自臺中平地的族群,主要是人為散布,加上環境合適。
廖國媖說,最佳防治方法是一發現即徹底清除;菟絲子生命力強韌,如果清除不徹底,會再生,且掉落地面的斷莖會纏繞吸附地面的植物,且切下的植株需燒死。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