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出臺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環發〔2014〕10號,以下簡稱為《指南》),成為我國首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綱領性技術指導文件。
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自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提出劃定生態紅線任務后,環境保護部于2012年3月召開了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研討會,組建了以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環科院與中科院為主的技術組,并對全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技術組在系統研究國內外生態紅線劃定相關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問題研討、科學論證、實地調研、試點驗證等工作的開展,完成了《指南》編制工作,確保了生態紅線劃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013年,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不斷在國家層面得到強調和深化,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理解和認知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生態保護紅線的概念和內涵已由國土空間生態保護擴展到資源能源利用及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環境保護部根據生態保護紅線提出的背景與發展過程,兼顧資源、環境、生態三大領域重大問題與保護需求,提出了構建以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為核心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劃定生態功能紅線旨在保護對于維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持續穩定發揮、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關鍵作用的國土空間。《指南》定位就是為國家生態功能紅線劃定提供技術支撐。
《指南》的適用范圍是國家層面生態功能紅線劃定,核心目標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但《指南》也為省級以下行政區的生態功能紅線劃定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參照《指南》,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開展地方級紅線劃定,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指南》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生態功能紅線的定義、類型及特征界定,生態功能紅線劃定的基本原則、技術流程、范圍、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2014年,環境保護部將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任務,《指南》的發布標志著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進入全國整體推進階段。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對《指南》開展全國范圍的技術培訓工作,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落實生態功能紅線劃定任務。繼續深化試點省份生態功能紅線工作,建立適用于全國各地生態功能紅線邊界核定技術體系,使生態功能紅線落地。
編輯:wsy
相關閱讀
浙江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四分之一國土納入
近日,我省發布浙江省生態保護紅線,明確了浙江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基本格局、主要類型和分布。全省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8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和管轄海域面積的26.25%;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基本格局呈【詳細】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