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化解城市病的良方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通過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統籌城市發展,實現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其實近年來,全國許多城市、地區都開始了智慧城市的探索,西城區也是北京較早開展這項建設的區縣之一。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好處?在破解城市問題上能提供什么幫助?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聯通副總經理王傳寶。
技術改變城市生活
如果拋去種種附加概念,簡單來說,智慧城市就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統籌配置城市資源,從而更好地為人服務的技術手段。
智慧城市的首要目標,是實現政務管理信息化,這也是目前各級政府格外關注的熱點。近年來,西城區開展“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是將街道劃分成許多的網格,為每個網格分配技術、人力,便于居民訴求及時向街道反映;街道再通過統一的數據中心、調度平臺等配置資源,實現了過去人力所達不到的快速反應、精細化服務。另外,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應急管理等方面,信息技術也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生服務管理信息化和普通家庭關系最密切。王傳寶介紹,西城區通過為孤寡老人家中安裝“一氧化碳報警器”,一旦事故發生,醫療機構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報警信號,有效減少了悲劇發生。再比如目前西城區試點的“家庭溫線系統”,老人如果突發心臟病,只需按一個按鈕,幾秒鐘之內醫療機構就能收到報警信號,并明確老人位置。此外,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實踐,也在悄悄改變百姓的生活。
此外,智慧城市還包括為企業管理信息化提供服務等內容。西城區也于2011年宣告全面啟動智慧城市規劃,并將在2015年邁入智慧城市行列。
治理城市病的一劑良方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發展極為迅猛。統計表明,截至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了7.12億,城鎮化率為 52.75%,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但隨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規劃和管理、社會穩定與安全、民生及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3年,北京在大氣污染、交通擁堵、犯罪、垃圾清運、市政基礎設施管理等方面問題越來越凸顯,這些問題被統稱為“城市病”。
西城區是首都北京這個國際大都市中的核心區,城市病問題也困擾著我們。今年,市委全會提出了2014年將治理“城市病”作為工作重點;西城區也將這一問題寫入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
王傳寶認為,智慧城市對治理城市病也大有可為。交通擁堵是北京面臨的一大問題,如果通過大數據傳感器技術,讓紅綠燈實現智能化控制,對緩解堵車能起大作用。目前上海就通過智慧交通方案讓路網的總體流量增加了15%~20%。再比如在西單、動物園等人流密集的旅游景點,采用精細化數據分析,可以在游客增多趨勢超出正常范圍時發出警報,從而便于管理部門提前采取控制措施。將來,在治理霧霾、市政設施管理等領域,智慧城市都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建設智慧城市不能各自為戰
截至2013年8月,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已經達到193個。但由于頂層設計的缺失,許多地方政府在信息化發展初期經歷了一段以項目為中心的發展過程,政府各部門獨立地建設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統,逐步形成了隨意生長的“系統叢林”。這是智慧城市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在“叢林”中,系統之間互不相連,信息資源重復采集、互不共享,造成許多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如果這種局面繼續延續,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自為政、信息孤島等老問題,大大增加了智慧城市建設失敗的風險。
王傳寶建議,西城區應當正視這類問題,并努力糾正。比如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在技術上讓各個數據庫做到集中共享。再比如可以通過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數據匯總后匯聚到云端,實現各部門共享。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政府部門都需要管理意識的變革。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治理“城市病” 鄭州市開出“雙修藥方”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