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擴張與文化遺產保護
2010年,漢中市提出了“雙百”城市發展戰略,擬用10年左右時間,使城區人口達到100萬、城區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里,隨著漢中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日益凸顯。
2013年6月6日至7日,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來漢中對龍崗寺遺址保護工作進行了考察,指出,“漢中市把龍崗寺遺址作為城市區域建設的龍頭來規劃,并定位為文化生態園區,既發揮他的展示作用,又能提升這個區域的文化品位,使這個遺址在整個城市規劃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一個重要的引領牽頭作用,這是讓我沒有想到的一個創新,這種創新模式值得肯定,應該在全國做宣傳。”
這種創新模式被稱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漢中模式”,概括起來講就是“政府主導、依法保護、科學規劃、創新理念”。
政府主導,各級領導重視是做好龍崗寺遺址保護的重要保障。漢中市委、市政府及南鄭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龍崗寺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2012年市上成立了漢中龍崗遺址文化生態園區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南鄭縣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2012年7月漢中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漢中龍崗文化生態園區規劃控制范圍的通告》(漢政發[2012]39號)。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多次邀請中、省領導和專家對龍崗寺遺址進行考察、調研、論證。2013年1月《龍崗寺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正式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審批,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下發《關于十二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的通知》,把龍崗寺遺址列入了國家大遺址保護名單。
依法保護,確保龍崗寺遺址地下文化遺存的完整性是基本原則。近年里漢中市和南鄭縣認真貫徹《文物保護法》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加強了龍崗寺遺址保護管理工作。2006年龍崗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南鄭縣人民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龍崗寺遺址保護管理工作,專門印發了《南鄭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龍崗寺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的通告》,切實加強龍崗寺遺址保護管理工作??h政府還投入了30余萬元,對遺址保護區內的梁山鎮愛國村辦磚場進行關停和搬遷。2008年在抗震救災和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中,原梁山鎮愛國村在龍崗寺遺址保護區內有13戶村民,縣政府決定對遺址保護區內13戶村民進行整體搬遷安置,保持了龍崗寺遺址原始地形地貌,確保地下文化遺存的完整性。
科學規劃,為龍崗寺遺址保護提供法律保障和科學依據。為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龍崗寺遺址,國家文物局[2008]25號文件批準立項編制《龍崗寺遺址保護規劃》后,漢中市文物旅游局和南鄭縣人民政府委托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陜西省文化遺產院等單位,通過實地調研、航拍航測、組織考古勘探、專家評審修訂等方式,完成了龍崗寺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3年1月《龍崗寺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審批,目前正在按照程序報請省政府批準公布。2013年又委托省文化遺產院編制了《龍崗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和《漢中龍崗遺址文化生態園區規劃》。規劃建設的龍崗寺考古遺址公園以龍崗寺遺址豐富的文化遺存為依托,結合周圍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新石器時代窯址、居址、墓葬以及各類出土文物為主要展示對象,為參觀者呈現遠古先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喪葬習俗、藝術等。
創新理念,是做好龍崗寺遺址保護工作的關鍵。近年來漢中市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理念,積極探索城市化進程與龍崗寺遺址保護的協調發展。在編制新一輪《漢中城市總體規劃》、《龍崗新區總體規劃》和《梁山片區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時,都將龍崗寺遺址保護列入了規劃重點內容。把龍崗寺遺址保護融入了漢中市經濟社會發展,妥善處理了城市化進程與龍崗寺遺址保護的關系,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2012年漢中市和南鄭縣啟動了龍崗寺遺址規劃項目,提出了規劃建設龍崗寺考古遺址公園的構想目標,啟動龍崗寺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項目,必將更好地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漢中新型城市化的協調發展。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探討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指以重要文化遺產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突出公益性,開放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