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官員:生態城市建設警惕“偽生態”
編者按:
近年來,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深入到城鎮化進程中,許多地方政府將其作為優先議題。與此同時,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甚至“打著保護生態的旗號破壞 生態”的現象。本刊就此邀請三位同志分別從生態城市規劃、生態建設評價體系、因地制宜搞好生態建設的角度予以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如何才能“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
如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社會各界的觀點和見解不盡相同。有的認為“生態城市”就是種樹、鋪草、造水、建景觀大道;有的認為應借鑒國外 先進案例,只有花大價錢才能建“生態城市”;有的認為應當建立一套普遍適用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標準。依照這些觀點,生態城市似乎有一個共同的形象,就是 “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處處水景”的現代化、國際化新城。然而,城市是一個復雜、開放的龐大系統,必須用“復合生態理念”來認識“生態城市”。也就是說, “生態城市”應當是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綜合協調發展、整體最優的城市;應當在空間上實現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共生,在時間上實現過去、現 在、未來的效益統一。
任何一個城市的自然、經濟、社會時空背景都是不同的。為了適應這種差異化的背景環境,進而實現本體與背景環境的 和諧,必須采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發展策略。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千城一面”的生態城市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可取的。只有“豐富多彩、千變萬 化”的生態城市,才能讓人“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生態城市的前提。人有親近自然山水的本能,城市建設與山 水環境和諧共生是生態城市的重要特征。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的“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是這種發展思路的生動 體現。我們應當認識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迥異,所謂“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就是指讓城市融入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順其自然”,不是由人先臆造出一種主 觀的“自然”,然后把當地特有的自然景觀改造成人為的、主觀的“自然”。例如,在江南水鄉地區,城市建設中要注重利用當地的河湖水網資源,發揮景觀、生 態、交通、供水等方面的綜合作用。但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的一些城市政府,不顧當地嚴重缺水、年蒸發量大的客觀情況,開挖河流,遠距離調水,營造“沙漠水 城”。這種做法就是用臆造的“自然”代替當地特有的真實的自然,是與生態理念背道而馳的,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是 生態城市的基礎。人類文明社會經歷了上千年的演進,積累了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延續社會結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但一些城市政府 對社會文化的各種片面理解,導致了讓人啼笑皆非的結果。在城市快速發展初期,有的地方領導將“西方文化”和“現代化”劃等號,大量復制西方建筑風格,甚至 抄襲西方著名建筑,一時間假“白宮”、假“凱旋門”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城市快速發展中期,崇洋媚外的風氣逐漸褪去,借助商業旅游地產的經濟推力,開始 “炒作”當地的歷史文化,許多城市大規模恢復“唐城”、“宋城”、“明城”,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從“復合生態理念”的角度反思這些做法,也是用 一種臆造的“文化生態”破壞當地原有的文化生態,有悖于生態文明理念。真正尊重社會文化,首先就要尊重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將原物“原汁原味”地保護和 展示,而不是造“假古董”。其次要延續整體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保護和繼承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在城市改造過程中避免對原有社會關系網絡的破壞。
人與經濟的和諧共存是生態城市的保障。任何城市都應當依據自身的經濟基礎和發展階段確定發展策略。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著名城市景觀固然優美舒適,但“羅 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們都經過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形象是經濟實力的物化體現。坐落在阿布扎比的馬斯達生態城,是世界著名的“生態城市”,它僅容納 5萬人居住,總造價卻高達220億美元。這樣高額的投資肯定是國內城市無法效仿的。反過來看,低成本未必不能建設生態城市。比如,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 建筑,具有冬暖夏涼、節約能源、施工簡單、造價低廉等優點,是典型的低成本、被動式節能建筑。只要對窯洞稍加現代化改造,也不失為某些地區的生態解決方 案。
30多年的對外開放,使得我國已經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運行體系,城市職能的選擇已不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與行政級別、規模等級緊密掛 鉤,而更多地通過跨國企業直接融入全球或區域經濟分工,因此城市經濟發展的快慢更多取決于能否在跨國分工體系中尋求到自己的定位。例如,法國的尼斯、戛 納,瑞士的日內瓦、達沃斯,雖然城市規模不大,但它們恰恰尋找到了獨有而重要的職能,使其成為國際知名城市。這些城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具有人文和自然環 境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后工業時期,城市需要通過吸納高素質人才和高端企業來保持持續的競爭力,而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人文底蘊、完善的公共設施,往往成 為吸納“雙高”的必備條件。
總之,必須用“復合生態理念”去認識“生態城市”。由于每個城市的自然、社會、經濟背景各不相同,每個城 市“本體”與其時空“背景環境”的協同手段必然不同。體現在發展策略上,就是要求每個城市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和發展階段來確定自身的 特色化發展道路;體現在空間形態上,就是每個生態城市的景觀和形象必然各不相同。生態城市沒有普適的量化指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尋求“萬象”中的 “本質”,這才是生態城市的精髓。
編輯:wsy
相關閱讀
城市如何與自然共舞?
多年來持續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科院教授楊忠岐,過去一年來一直在山地林間開展調研,利用自己多年來做森林研究的專業背景和大量下基層調研收集上來的一手數據提出具體建議,希望生態建設為老百姓【詳細】
廈門:為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護綠添彩”
春回大地,萬物勃發。我市園林綠化部門牢固樹立【詳細】
天津生態城 打造智慧城市試點樣板
近日,天津生態城確定了《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