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史研究可為城市化進程提供借鑒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德國慕尼黑大學蕾切爾·卡森環境與社會中心聯合主辦的“斯土斯民:環境歷史中的城市與鄉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在致辭中說,鄉村與城市是農耕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社會繁衍、發展的兩個基本場所,也是人類與自然界不斷妥協、對抗與交流的棲息地,二者在自然與文化的各層面上發生著復雜的交互作用。從環境史的角度探討城市與鄉村關系,會使我們對人與自然之間的歷史產生新的叩問與反思,為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提供一種歷史性的借鑒。
美國歷史協會前任主席、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威廉·克羅農認為,環境史研究不僅需要將人類和非人類世界放入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中進行考察,也需要建立一個可以容納國家、資本、市場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等要素的多維、立體的解釋框架。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唐納德·沃斯特提出,學者們既要秉持一種在時和在地的歷史觀進行客觀研究,將歷史學家的人文關懷貫穿其中,對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反思,尋求可以調節人類世界和非人類世界間矛盾與沖突的方法,使其和諧共處。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