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安石寨,一本神秘的古書
在廣東海陸豐大地上,說到規模大、保持完好的古村落首先要數大安石寨,它與大安進士黃易以及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遷海令》息息相關。
大家看電視劇《康熙大帝》,對康熙王朝君臣千方百計收復臺灣的情節一定印象深刻。但是,對清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臺灣的鄭氏王朝,實行《遷海令》,以斷絕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對其接濟,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遷海令》要求從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內遷50里,并將該處的房屋全部焚毀,不準沿海居民出海。《遷海令》實施后,華東至華南沿海地區的漁業和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自宋明以來,中國沿海地區的航海貿易相當發達,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科技文化進步。《遷海令》是極其反動的措施,使得數百年來的航海成就毀于一旦,遲遲都不能恢復。
大安人黃易當時擔任通政司觀政的職務,身在京城,不乏錦衣玉食,但他胸懷家國,心系民生。面對朝廷實施海禁,造成東南沿海邊民“賣妻鬻子,茍活旦夕,離徙他鄉”的慘況,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職微,竟敢冒丟官殺頭之險,貿然上陳《奏開界疏》。“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奏開界疏》傳頌至今,而2013年,黃易的故居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榮膺“中國古村落”稱號。
走進石寨,古風撲面,如同翻閱一本神秘的古書……
石寨村坐東向西,依山而筑,有著鮮明的古代農業文明和嶺南地理文化的特征。從建筑的整體格局,到安全防衛設置,石寨村都堪稱一個奇跡。
寨墻周長約700米,高10米,基礎部分由石板條壘砌,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墻寬4米,墻體3米以上分內外墻,內外墻之間有2米寬的“馬路”,外墻遍設垛口和炮眼,東西南北各有一門,距城門40米處兩旁各設墻頭堡,在西門城墻上方,嵌著一方石匾,上書“石城”兩個漆金大字,系黃氏先祖手跡。據說,當年黃氏先祖認為村名稱寨,畢竟嫌小,擔心子孫因此在科場上被主考官瞧不起而落第,故改為“石城”。
城內民居,依寨墻走勢而筑,依山勢高低而建,層疊有序。兩路中間一條依山勢而筑的主村道環穿全村,次要巷道與主巷道兩端相連,構成龐大的村道網絡。民居建筑結構大都屬海陸豐常見的“三間過二伸手”,通俗而實用。巷道兩端筑有院門,與環城巷道相連。若遇外敵或盜賊闖入,兩端院門關閉,自可“甕中捉鱉”。
在寨內制高處的巷道旁,有一通體漆黑巨石,上鈍圓下肥碩,狀如蜘蛛。仔細觀察周圍巷道的走向,可發現巷道都是以蜘蛛石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縱向分布,橫向的巷道又交錯穿過縱道,使整個寨子在布局上呈現成一張巨大的蜘蛛網。
位于山頂上的南門與東門相聯相通,南門置于寨內,過南門向左拐走數步便是東門。東門之上有小樓,名叫朱紫樓,大概是寓意紫氣東來吧。樓上的左右門將兩端城墻聯接,地面兩側有臺階通往樓上。樓上樓下各有一副對聯。在封建朝代,只有皇宮皇城才能開全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當年主人有意將南門隱于寨內,既達到開全四門的目的,又不致觸犯皇威,足見石寨先人的聰明睿智。南門樓上置魁星爺祠(文昌爺),每年正月村里都要舉辦隆重的祭拜活動,還舉行麒麟煙花表演,煞是熱鬧。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廣東成立特色小鎮發展聯盟
12月13-15日,2017年廣東省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現場會暨特色小鎮交流對洽會在中山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