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預算將優先安排大氣污染防治項目
“為有效支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目前,科技部會同各部門對24項重點任務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并將在今明年國家科技計劃(基金、專項)預算安排中,優先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點科研項目安排,突出重點地區霧霾成因、監測預警、源頭治理、健康影響等科研工作,組織協同攻關,爭取盡早在重點地區霧霾成因和治理成效上有所突破。”5月13日,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馬燕合在相關新聞通氣會上如是表示。
據悉,科技部會同各部門抓緊組織對《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方案》修改完善,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科研工作的頂層設計,加強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統籌,提出了“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技術”、“大氣污染形成機理”、“大氣污染源頭治理技術”、“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國家空氣質量改善政策策略”以及“政策支撐和機制保障”等6項科技工作,分解為24項重點任務,有效支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
以實施首都藍天行動為突破口,科技部將聯合有關部門,在國家科技計劃中重點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開展大氣污染監測預警與聯防聯控技術研發及應用,發揮中央、地方科研力量協同攻關,為區域聯防聯控提供技術支持。此外,科技部還會同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等制定了《藍天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2014—2015節能減排科技行動方案》,實施了“藍天科技工程”、“首都藍天行動”等專項工作,支持從基礎前沿到應用科技攻關,推廣應用了幾百項新能源、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等方面新技術和示范應用案例。教育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員會、環境保護部、衛生計生委、中國氣象局也組織開展了相關工作。
近日,科技部會同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大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匯編》,面向社會提供了89項大氣污染排放控制先進技術和130余個典型案例。有些技術已在較大范圍應用,并取得很好效果。
“近期,科技部將加強溝通匯總,推動各類監測預報數據共享,促進監測預報數據向科研機構等合理開放。”馬燕合表示,科技部近期將落實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安排,提升科技報告服務系統中“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專題”平臺服務水平,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召開“大氣科技論壇”,并同環境保護部、北京市抓緊推進“首都藍天行動”,重點加快各類先進技術示范推廣,推進區域聯防聯控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支撐京津冀空氣質量改善行動實施。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2017智慧城市論壇”將在北京舉行
第20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將于6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詳細】
大城市治理多向科技創新要效率
大城市治理是個世界難題,很多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擾。但是,“大城市病”其實是個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概念,很多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只要是大城市就必然患“大城市病”,進而想當然地認為只有控制城市規模,讓城市不那么“大”,才能解決“大城市病”。【詳細】
《“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解讀
為推動我國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近日,科技部發布了《“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國科發高[2017]92號,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為了更好地貫徹和執行,科技部高新司對《專項規劃》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解讀。【詳細】
北林大研發灌木林蟲災生態調控技術
第八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5月3日揭曉,在76個項目獲獎項目中,“灌木林蟲災發生機制與生態調控技術”名列榜首,成為三個獲得一等獎的項目之一。該項成果由北京林業大學主持,聯合了8個單位,是在11個重要科研項目資助下歷經14年完成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