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城市群是未來中國建設的主方向
在現代化的交通、通訊和信息技術條件下,城市的邊界在模糊。在海運港口運輸時代,最大通常也是最早的大型都市商業中心往往臨海而建,人口在此集中;在汽車運輸時代,則是城市化向郊區擴展的階段;在航空運輸時代,則是大都市區進一步向大型化發展的階段,人口和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重新布局進一步擴展。
從國際經驗看,大型都市區或大型城市群是城市地理的一種典型形態。歷經100多年的自發演變,美國人從農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郊區、從郊區形成小型都市區、從小型都市區拓展成大型都市區。
未來,城市群也將成為中國主導性的空間載體。在中國,過去經常的爭論是中國城市發展到底以大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為主,在目前這個新的交通和地理條件下,這個爭議基本可以停止了。現在需要在城市群這個平臺討論問題。所謂城市群作為空間載體,可以從這幾個角度理解:(1)從最普通的含義上,城市群的概念在城市圈的概念之上,是最大的城市空間概念,它包括:至少一個中心城市(例如,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唯一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和廣州則是珠三角城市群的3個中心城市)、多個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城鎮、郊區。(2)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城市群之所以被稱為一個載體,是因為在城市群這樣一個更加多元、開放,更加富有容量的地理空間上實現三重目標:其一,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實現城市和農村的融合、城市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互動;其二,分流特大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產業,以解決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問題。從國際經驗看,去中心化、郊區化也符合市場規律;其三,也許是最重要的目標,可以在中西部形成一個新興的增長極,既可以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矛盾,也可以在未來成為一支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力量。
中國不同的城市群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也將提供不同的房地產需求結構。從尋找投資機會的角度思考,未來的幾個潛在趨勢值得關注:(1)傳統三大城市群的人口規模會持續擴張,北京、上海、深圳作為特大中心城市仍將具備人口、產業和資源的集聚效應,但是這些繁榮的中心城市也開始對周邊郊區和次中心城市產生“溢出效應”,從而出現從中心向外圍的擴散。從數據上看,最近幾年,類似于嘉興、中山、佛山、無錫等地城市人口呈現凈流入趨勢,住宅需求應該仍然處于上升態勢。(2)城市群之間不會同步發展,有的會增長更快,有的則相反,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將成為未來兩個增長最快的地方,并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新興的“沿江增長極”,這里也將成為下一輪中國房地產需求增長的重心所在。(3)與傳統的趨于成熟、產生溢出效應的三大城市群不同,內陸的城市群仍然處于集聚階段,人口和資源仍將中心城市快速集中。合肥、武漢、長沙、南昌、成都、重慶,這6個沿江中心城市則將成為未來增長最快的城市,住宅需求的擴張也將更快。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發改委:全國城市群規劃年內有望全部完成
清華大學最近開展的一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