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翻譯":以現代技術喚醒文化遺產
人類文明長河中越來越多的文化遺跡或被歲月塵埃掩埋,或變得晦澀難懂,而數字化技術正在架設起物與人、歷史與現在乃至未來的橋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9月3日于北京召開的第三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上,這樣描述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數字技術的關系。
單霽翔說,作為充滿活力與希望的現代化方式,數字化正在試圖將破碎的歷史密碼進行破譯,將已經消失或者尚存的珍貴歷史信息記錄并解讀,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傳遞給公眾。
本次論壇是中國大陸在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領域的首次大規模論壇,由國際文化遺產記錄科學委員會、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及美術學院主辦,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等機構承辦。
論壇執行主席、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說,本次論壇的主題為“翻譯,將消失的遺產帶回當代”,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文化遺產“翻譯”為當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而解讀遺產歷經破壞、重建、修復和改造而不斷變化甚至丟失的歷史信息。
在中國重要遺址保護的進程中,高速發展的數字化技術正在為遺產的保護和展示提供著各種全新手段。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清華大學的“數字圓明園”、故宮博物院的虛擬復原技術和“紫禁城祥瑞”等APP產品,以及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等已經為遺產數字化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指出,中國有很多非常珍貴的遺產,其中一些規模特別巨大、內涵特別豐富、價值非常重要的城址、宮殿等被稱作大遺址。它們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中,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重大的機遇。
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投入20億元人民幣對100處大遺址的本體和環境進行整體保護,初步建立了以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為核心、百處重要大遺址為支撐的保護格局。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探討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指以重要文化遺產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突出公益性,開放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