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精神滋養一座城市
人類自公元前五世紀初羅馬帝國擴張開始,西方就誕生了城市化,為了民心安定,羅馬帝國打到哪里就在哪里搞城市化,標準是一個劇場、一個廣場和一個浴場。城市化發生了文化,文化促進了城市化發展。城市孕育了人類文明,培育了人文精神家園。我國城市化邁入新型城鎮化進程,核心是以人為本,一種城市精神滋養一座城市,精神是城市千百年不厭不倦、無窮無盡、不息不已前進的不竭動力。
鑄就一種城建精神
我們所處的新型城鎮化時代是完成人口市民化,留存歷史文化,建設青山綠水的城鎮化,不是建設、建設、再建設的“造城”運動。我們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期盼,在踐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形成一種自覺、自信,漸漸鑄就成介休一種城建精神,依靠這種精神迸發的力量支撐這座城市發展。介休城建精神即四句話: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沙漠跑步、聞雞起舞的吃苦精神;黑夜趕路、天亮進城,快人一步、先人一籌的機遇精神;多留積累、不留破壞,多留財富、不留包袱的標準精神;用后天看今天、用發達地區看自己,二三十年不落后的超前精神。這種精神凝聚了力量,釋放出攻堅克難招數,解決了資金、土地、管理等城建迫切問題。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借力民間資本和金融機構,五年財政籌措50多億元,帶動社會資本110億元真金白銀投入建設。針對土地開發強度基本接近資源環境承載極限,努力利用增減掛鉤、盤活存量、嚴格增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等方法,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化,解決近萬畝用地,既滿足了項目需求,又沒有觸動土地紅線。創新城管機制,今年被確定為山西相對集中執法和綜合執法試點縣,城市智慧信息服務平臺即將投入使用;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建設和管理城市,努力培養一批專家型城市管理干部。城建精神就是人的精氣神,一旦鑄就光芒四射,見繁華,見精神。
探索一種城建格局
城市宛如一個容器,講究氣象和格局。介休作為三賢故里,建城之初山水格局奪目鮮艷,“汾水經其后,綿山峙其前”,因綿山形勢而有城,早期主軸為東南偏150度左右走向,主軸正對綿山主峰,汾河環城西北而過,以綿山山脈文峰塔為圓心構成大環,史公塔、虹霽寺等廟宇都在環上,整個城市山、河、城、塔、廟構成了城市山水結構,創造了燦爛人居文化。城市軸線猶如人之脊梁,它是城市天生的靈感,是歷史規劃的積淀和人文精神的坐標,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脈絡的連接線,時空穿越的隧道。因為長期忽視老城軸線思想,過去城建出現怪現象,城建就是舊城改造,改造就是拆舊改新,一些不可復制的文物遺存遭到破壞,城建思想摸不著北。逝者不可追,來者尤未卜,重要的是掌握當下。軸線思想的恢復指明了“新舊兩城,協調發展”的人文方向。在城南2.37平方公里的老城內,積聚著五個國保文物,全國罕見,把這批文物財富保護好、維護好、利用好,是人民群眾盼望的“留得住鄉愁”的需要。“碎片重構,新舊共融”保護老城模式,堅持了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強化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制定活化利用方案,讓老城文物找到新的偉大的生命。依托汾河治理營造濱水汾河北部新城,堅持了格外珍惜生態,倍加重視環境,精打細算資源,承載城市“客廳”、增添城市“新大件”,標志性公共建筑拔地而起,托起現代城建思想。新舊兩城,找到個性,一市兩城,相互輝映,提高了城市競爭力,彰顯了城市舒適度,城市大氣象、大格局、貴氣厚重。
追求一種城市品質
“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不是我們意志下可以隨意揉捏的一個模型,而首先是承載民眾休養生息的宜居之地。有什么樣的草根,就有什么樣的城市氣質。城市品質既是有形載體,更是無形氣質。在推進道路、廣場、高樓、大廈建設的同時,把人的城鎮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標,把促進人口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城區便民設施,努力提高農民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不搞人城分離。我們不間斷地完成了“四十校、五十幼”興學,“十院”興醫,“萬房”安居,文化“十項目”復興名城;一鼓作氣地完成三十五社區、600萬平方米綠地、城鄉環境清潔、“十三市場”便民等,市民生活環境日新月異,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已經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志在必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在爭取,全國新型城鎮化第一批試點縣揚帆啟程。
完善城市地下功能,整合利用地下空間資源。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排水、蓄水系統如同健康的心臟和血管,保證城市正常循環、代謝和安全。我們一如既往加大城市管網建設和改造力度,統籌建設各類地下管線,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必須同步建設給排水、供電、供氣、通訊、消防等市政管線,增加排水管網100公里,污水收集管網200公里,40個村接入城市排水系統,23個村接入城市供熱系統,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發電、建筑垃圾填埋變為現實。
推進產城一體發展
站在新的起點,把產業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源泉,把城市作為產業發展的載體和依托。創新城鄉規劃機制,由過去空間擴張為主轉變為空間結構優化為主,實施了“三規合一”,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政府換屆、規劃不換屆。制定汾河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管理,落實“三區五線”規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綠地綠線、建筑紅線、市政設施黃線、文保紫線、汾河藍線),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漸趨平衡。四大工業園區與“一城兩區五鎮三十個中心村”城鎮規劃體系有機結合,同步規劃建設,構筑產業、城市、生態相互融合,生產、生活宜居宜業一體格局。義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入駐企業82戶,年產值230億元;機械裝備制造園區入駐企業5戶;通用航空產業園區一期工程完成,具備300架飛機生產能力;新材料產業園區正在招商引資。四大工業園區均布局在108綜合發展廊帶上,初步形成了“統一規劃、科學管理、協調聯動、產城融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城產一體夯實了發展基礎,孕育著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介休市委副書記、市長 王懷民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