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四條成功經驗
智慧城市是在新型城鎮化的整個背景下展開的,是建設要圍繞并且達到新型城鎮化的五個要素,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這五大要素的內涵其實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們整個智慧城市建設中所要考慮的一個出發點。
1、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來說,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3.73%,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欠賬,人口容納能力不高。我國城鎮中還存在大量的“城中村”、“棚戶區”、“空城、鬼城”現象。如何做好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和市民化,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是以人為本的題中之義。
2、四化同步
從四化同步來講,正確處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推進城鄉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正確處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推進產城融合,不斷創造新的非農就業機會;正確處理城鎮化與信息化的關系。
3、優化布局
從優化布局角度來說,針對著東、中西部城鎮布局與資源承載力不匹配,大中小和小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群布局不合理,城市群內分工協作不夠、集群效率不高等問題,構建“兩橫三縱”總體城鎮空間布局體系,做到“大分散、小集中”均衡發展;優先發展21個城鎮群,落實大中小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方針,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各類新型城鎮建設,如綠色、低碳、智慧、人文等;設市規模、范圍和模式、城市政府性質與區域政府、行政區劃與城市空間等。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4、生態文明
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說,針對著土地、水和其他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病和城市安全問題多、難以解決等,做到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解決大城市病和城市安全問題。
5、文化傳承
從文化傳承來看,存在著城市景觀結構與自然地理特征不協調,城市文脈的破壞;千篇一律,地方特色的喪失。需要強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形成市民對城市文化特點的共識,采取有效措施,恢復重要歷史遺跡等。
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
智慧城市建設,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城市發展的經驗教訓。從幾千年的城市發展史來看,有三條基本的經驗:
城市發展三條基本經驗
1、文化建設:精神文化的傳承,不斷的提升城市的靈魂,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
2、設施完善:保障體系的完善,有效的保障城市的安全,特別是城市的基本生命線,像交通、水、能源、通信、市政、住房等等基礎設施的承載;
3、產業發展:發展動力機制的健全,這個主要是產業,產業集聚是區域發展的原動力,是城市形成和擴大的基本要素,也是解決就業的根本辦法。
這是幾千年來城市整個發展逐漸形成的帶有一種規律性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說我們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一定要考慮這三個要素的均衡。城市這三大基本元素的平衡是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否則城市只能衰亡或者曇花一現。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四條成功經驗
按照新型城鎮化的五大方面和城市發展的三大基本元素,我們推進了智慧城市的創建工作,從2012年開始,我們啟動了智慧城市的試點,到現在一共有193個城市,在創建工作中,我們總結出智慧城市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須重視四條經驗,這就是體制機制的完善、發展規律的掌握、新興技術的應用、創新模式的探索。如果不太注重這些效果,往往這個試點過去就過去了。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