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驅動 中國城市布局走向網絡狀
近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再次喚起社會各界對中國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的關注。
《報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國流動人口的總量為2.45億,超過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流動人口總的流向趨勢并沒有改變,特別是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態勢還在加強。業內人士稱,這一變化意味著流動人口在流入地衛生計生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增強。
如此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除了需要流入地具備較高的衛生計生服務能力,更是對當地社會公共服務等的綜合考量。考驗背后,則是中國城市總體布局的發人深思。
塊狀布局占據主體
綜合國內外情況來看,塊狀布局、帶狀布局、環狀布局、星座狀布局等是幾種常見的城市布局種類。在中國,“城市布局主要以帶狀布局和塊狀布局為主,而且塊狀布局更常見”,賽迪方略地區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偉凱告訴記者,其中,帶狀布局的形成多和流域經濟或者鐵路等交通干線有關,例如中國的長江沿線城市帶、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城市帶等。
而塊狀結構是我國現代城市結構中最為緊湊也最為常見的布局類型,這種布局方式便于市政設施的集中建設、便于土地合理利用,容易滿足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我國,塊狀布局的城鎮比較多,如有依托原有城鎮發展起來的石家莊,有隨著生產發展將原有居民點連接成整體的呼和浩特,一般中小城市都以塊狀布局為主。
“以塊狀為主導的城市布局特點和我國城市發展的規模化追求有關”,王偉凱分析,按照城市發展理論中的城市規模效應等原理,城市規模越大,輻射范圍便越大,于是會促進周圍一批鄉鎮或者小城市的聯合發展,形成塊狀布局,與此同時,城市自身的布局形態也往往存在用地規模偏大、塊狀形態的特點。
相比之下,國外的城市布局以星座狀為主,這和國外限制大城市規模的理念有關,如發展衛星城市、郊區城市、在城市之間設置綠化隔離帶的引導方式,以及建設最宜居、合理的城市布局思路等。
政策驅動下的中國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呈現何種特色,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般情況下,城市布局首先受到當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自然因素,產業特色、企業發展等經濟因素,以及人口規模、用地范圍等城鎮狀況的影響。
另外,包括社會制度、社會階層、利益集團等社會因素,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同樣對城市的規劃、發展方向和城市布局起到重要作用,例如,鋼鐵工業城市要求工業區和居住區平行布置,化學工業城市要求工業區同居住區之間有一定的隔離地帶。
除此之外,國家的文化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布局。王偉凱認為,在古代,文化思想對城市布局影響較大,例如,古都建設都比較方正、比較規格就明顯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而現在,城市布局的文化影響逐漸變弱。
不過,在中國,“城市布局的影響因素有一個特別之處,即政策驅動作用”,體制改革、機制改革或者某項政策,可能會促進一個城市的忽然出現、激勵一個城市的快速發展,或使某個城市和其他城市產生較大差距,王偉凱指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深圳,這個原來的小漁村,在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行創新基地后,迅速發展成現代化都市。
如果說深圳的迅速成長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那么長江沿岸城市發展的新機遇則源于國家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政策驅動。9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長江經濟帶將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的戰略定位得以明確。
類似這樣的戰略,有利于諸如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帶狀城市的發展,帶動沿線城市的人口規模擴張和城市經濟發展,同時還會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加大對外開放的程度,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在更大程度上加大城市的開放性,使城市在全球合作方面得到改善,王偉凱表示。
相對國家的戰略性規劃,有時一個可能算不上政策的因素也會打破城市布局的原有規劃。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近期指出,按照新的城市規模標準,城區常住人口在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都為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500萬,在500萬到1000萬以下的,定義為特大城市。而按照上世紀80年代末發布的城市規劃法等法規文件,特大城市的標準是中心城區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達到100萬以上。
標準的改變打破了湖南、安徽、江西、云南等省份建設多個特大城市的計劃,到2020年除了省會城市外,可能難以有其他特大城市。
中國城市人口膨脹較快,原有的特大城市標準已經不合理了,早就應該廢除了,在王偉凱眼中,新標準更為科學、更符合現實情況,國家正在努力控制大城市規模,在人口政策、土地政策方面都有所行動,例如在土地財政上,以前特大城市建設占地太大,利用程度太低,所以對特大城市不新增建設用地。
王偉凱繼續指出,標準的調整反過來也是為了促進政策的推進,而且把原來的特大城市可能降低為中等城市,反而使城市結構得到優化,更有利于這些城市的發展。
此時,需要注意一點,如果將城市布局簡單理解成大城市、中等城市的特權,那就錯了,規模較小的城市或者還算不上城市的城鎮同樣需要布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提出便給予了小規模城市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在《意見》中,“優化沿江城鎮化格局”、“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便是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極大鼓勵。
新型城鎮化改變著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村人口逐漸減少,小城鎮人口會不斷增加,促使城市結構更趨合理,符合我國國情,王偉凱表示。他還特別指出,城鎮化對大城市的影響不大,主要影響中小城鎮的布局。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