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要謹防產業結構過于單一
2013年12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自2014年起每年的10月31日為“世界城市日”(World Cities Day)。2014年首屆“世界城市日”由聯合國人居署、住建部和上海市政府聯合主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辭:“全世界已有半數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因此,人類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未來。我們必須把城市化搞好,這意味著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復原能力,確保供水和環境衛生等基本服務,設計安全的公共街道和場所供大家分享。”
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14年版)顯示,2014年世界54%的人居住在城市,世界城市人口一半居住在5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1/8居住在28個人口超過1000萬人口的巨型城市。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世界將有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期間城市人口增加25億,其中90%發生在非洲和亞洲國家,這兩個大洲的城市化率將分別達到56%和64%。
有專家稱,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數占人口總數的比率)高代表經濟發達和社會繁榮。這樣表述并不正確。2014年,城市化率北美地區為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為80%,歐洲為73%,非洲為40%,亞洲為4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程度遠不及歐洲,可前者的城市化率比后者還高,這是因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屬于移民地區,而移民傾向于定居在居民點,居民點逐步擴大就形成了城市。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不少國家幾十年前就開始出現城市蕭條現象,大多數發生在工業化國家。
根據德國城市建筑學者蒂姆·里耶涅茨的研究,倫敦作為世界第一大都市長達100年之久,但從20世紀初人口開始持續衰減。從1901年到1981年的80年間,倫敦中心區人口下降了45%,在1939年到1991年間,整個倫敦人口下降了22%。
英國的利物浦是工業革命的先驅城市,商業運營的客運鐵路、大西洋[0.00% 資金 研報]海運、有軌電車、電力機車等都是在利物浦發明的。利物浦在19世紀的貿易量占世界貿易總量的40%,其財富總值超過了倫敦。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經濟危機讓利物浦遭到滅頂之災,大批企業倒閉,失業率高達30%。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利物浦的支柱產業造船業急劇萎縮,基礎設施閑置,城市大片區域荒廢,雜草叢生,到處是破敗的景象。
美國的“汽車之都”底特律在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中遭到重創,由于汽油價格暴漲,汽車銷量銳減,工廠大批裁員,底特律開始蕭條。根據1950年的人口普查,底特律市區有1849568人,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還剩下713777人,60年間人口流失了61.4%。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政府向破產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政府破產案。
德國的萊比錫1835年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繁榮之都”。在20世紀50-60年代,當時的東德政府在萊比錫上馬了一大批化工項目,但不久遭遇石油危機,這批項目宣告失敗,加之柏林墻被推倒后大批萊比錫市民涌向西德地區,使萊比錫人口銳減,由1930年的70萬人減少到54萬人,城區一片荒涼。
俄羅斯的伊萬諾沃從1871年起因紡織業得到快速發展,被譽為“俄羅斯的曼徹斯特”,到蘇聯時期,伊萬諾沃的紡織品產量占蘇聯紡織品總產量的50%。由于產業單一,伊萬諾沃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前就開始崩潰,1998年伊萬諾沃工業總產值只有1980年的20%,1998年的失業人口達到1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9%。
分析一些城市蕭條的原因不難發現,蕭條下來的城市大多是因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造成的,把一個城市搞成“紡織城”、“汽車城”、“造船城”、“金融城”、“化工城”、“印刷城”等,這就相當于“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這個行業出現危機,就會讓一座城市的經濟崩潰。
所以,在城市化進程中,政府干預的因素要盡量少些,而是由市場配置城市的產業和選擇城市的發展方向。一個城市適合哪些行業發展,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交通運輸、居民素質、能源供給等諸多因素有關,市場可以綜合這些因素判斷出一個城市適合哪些行業發展,投資規模應該有多大。城市化應該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城市化規模要適應經濟發展水平,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謹防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防止我們的城市“未老先衰”。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