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濕地公園之惑
在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出現不足10年,還沒有成型的建設、管護經驗。濕地公園進城,從建設初期的選址困難,到建成后定位模糊、管理壓力大,在為城市帶來綠色和生機的同時,也帶來諸多的困惑。
靠城遠點還是近點
選址的困惑
3月6日一早,什邡市退休職工梁言華就帶著相機去了位于城東的21支渠濕地公園。趁著候鳥遷徙季節,他想多拍幾張照片。談起21支渠濕地公園,什邡市民都認為“這是個多好耍的地方”。
早在2012年,什邡市就開始籌劃在城區組建一個城市濕地公園。當時,三家設計單位給出了三個選址方案。經過多次討論,選中了如今的方案,即沿著東支21渠,將南北長達1.9公里的渠道及沿線整合修葺,建成面積達645畝的濕地公園。
什邡市住建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選擇現行方案,是因為公園建成后,將與什邡的醫院、學校等形成配套。其他方案,最遠的離主城區大約20公里,被否定了。如果選址太遠,城市濕地這一稱呼就名不副實,市民需要就近游樂休憩的場所。
除了距離的遠與近,城市濕地公園的另一個選址之困,在于自然稟賦。
根據此前住建部和國家林業局下發的文件,城市濕地公園必須要占地超過500畝,同時必須具有天然濕地類型。“天然濕地的形成必須要有特殊的條件。”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項目經理李明玖表示,要具備天然濕地類型,必須要有河、湖和灘涂。學界公認,穩定的水源對于濕地的發育、物種多樣性的維持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水源保證濕地面積和水體更新;為物種生長提供空間,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水流帶來的泥沙,保證濕地的發育。
省水利廳、省水文局、省都江堰管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什邡并不是資源豐沛的地區——多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432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65%。21支渠的主要水源是都江堰人民渠和石亭江洛水段的前進渠取水樞紐,21支渠公園每年的生態用水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相當于什邡每人省出25立方米的水。
上述什邡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則表示,什邡市區貫通南北的筏子河,河道太窄,水流較快,在城區沒有發育成集中連片的沖積扇,選址條件并不具備。
是市政公園還是保護區
身份的困惑
“首先要弄清楚城市濕地公園是市政公園還是保護區的一種類型?”在重慶大學教授袁中興看來,城市濕地公園如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于其定位不清、身份模糊。
兩種角色的背后,還涉及到管理部門和管理理念的變更。濕地進城之前,“娘家”一直是林業系統。由于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客觀存在,原本在鄉下歸屬林業系統管理的濕地,進了城市之后歸口園林系統管轄。目前,除成都、達州、廣元外,其他市州林業和園林管理仍屬不同部門,各說各話,各有各的打算。
在沒有進城之前,濕地公園作為保護區和公園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存在;進城之后,更強調對市民提供服務,保護職能大為弱化。袁中興說,根據相關法規,傳統意義上的自然濕地,是未開發利用土地;而城市濕地公園多半選址在建設用地、農業用地之上。林業與園林部門基于土地性質的認知不一,在管理權限、管理模式的選擇上無法統一。
省林業勘察設計院風景園林所所長楊保國說,相較于城市公園更多從“服務市民”著眼,傳統意義上的濕地公園則顯得靈活許多。“如果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不夠,或者某一區域不夠,多半會選擇直接升級為保護區。”
省住建廳風景園林處相關負責人說,城市濕地公園進城后,其服務功能大大提升,“建了就要對外開放,不然修建的意義在哪?”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