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造林效果初現 "綠色北京"漸行漸近
三年前,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打造綠色宜居之都,北京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平原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如今,經過不懈努力,首都平原地區大幅增加近百萬畝新植綠林,森林覆蓋率比2011年提升10%。“綠色北京”正在逐漸顯現。
大片“綠海”已見輪廓
近年來,北京綠化建設成果顯著,但森林總量偏低、布局不夠合理、功能不強的問題還很突出。尤其是中心城周邊,很難看到大面積、成規模的森林。“北京不缺綠,可80%的綠都在山區,離城市越近的地方綠量越低。”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有關負責人說。
構建大尺度的城市森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標志。在這方面,北京與倫敦、紐約、巴黎等國際大都市相比差距明顯。
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的重大決策,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新增百萬畝林地,增加平原綠量和生態環境容量,“把森林搬到市民身邊。”
三年來,連片的綠沿著“兩環、三帶、九楔、多廊”的科學布局,在大興、通州、順義、房山、昌平等近城郊區蔓延,中心城與新城之間,新城與新城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綠色隔離空間。新造林地與原有林地相接,使全市萬畝以上生態林地增加23處,達到31處。
據測算,待成林后,百萬畝林地可年固定二氧化碳121萬噸,年釋放氧氣88萬噸,年均滯留粉塵達62萬噸。
“砂石坑”重現綠意盎然
在潮白河懷柔段近14公里沿線,6000多畝的新植綠苗正蓬勃生長,油松、白皮松、國槐、五角楓等30多萬株各類樹木在風中搖曳。誰能想到,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飛沙走石的石坑荒地。
據懷柔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彭天明介紹,過去這里由于盜采河沙嚴重,形成了許多大砂石坑,溝壑縱橫,平均30多米深、500多米寬,最深可達70米。一到春季,漫天風沙,“隔著10米都看不見人影”,是北京主要的風沙危害區之一,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為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人們開始在這里播撒綠色。然而,由于生態條件惡劣,坡陡、坑深,再加上無土,缺水,這里成為全市平原造林施工難度最大之地。
最終,人們將20多年來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為綠洲,附近數千村民也因環境改善而受益。密云、延慶、昌平、房山等區縣都在此次平原造林中,利用廢棄砂石坑、荒灘荒地和坑塘藕地造林綠化,使當地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實現重大突破。
永定河、潮白河畔等北京歷史上的五大風沙危害區通過造林工程得到治理,21.3萬畝荒灘砂石坑和沙化土地披上綠裝。如今,永定河沿線已形成70多公里長、森林面積達14萬畝的綠色發展帶。
此外,在綠化過程中,北京還注重為市民增加休憩的場所,例如恢復、新建濕地5萬畝,營建200公里森林綠道,建設18處休閑公園和500多處休閑綠地等。東郊森林公園、中關村森林公園、青龍湖森林公園等一批新建公園將成為市民休閑放松之地。
今年北京仍在進行平原百萬畝造林的部分掃尾工程。“此次造林工程無論是造林規模、速度,還是質量水平,都創造了北京平原造林的歷史。”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認為,這對北京的沙荒治理、改善首都生態環境、調節產業結構、促進就業、提升城市宜居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解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2016年11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詳細】
解讀《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部近日聯合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