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禎:傳承生生不息的中華傳統生態價值觀
“生生不息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態觀。第一個‘生’是生物,第二個‘生’是生物的生命,就是生物的生命持續發展、永遠不息。黨中央強調生態優先,就是要將我國生生不息的生態觀發揚光大。”
11月7日,第五屆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會在江蘇蘇州召開。開幕式之后,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禎拄著拐杖第一個走上演講臺。在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老人發表題為《詩意棲居境生生不息景》的演講,從中華傳統生態價值觀的角度,闡述他對中國園林以及當前國家生態建設的深入思考與感悟。
詩贊中國園林
“詩情畫意造空間,綜合效益化詩篇。巧于因借彰地宜,人與天調境若仙。”孟兆禎用這首詩表達自己對中國風景園林文化的理解。
在演講中,他引用美學家李澤厚“中國園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觀點,強調中國園林的特色在于不但從人的自然化要求生態,還要以自然的人化要求生態。“園林的綜合效益為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生態是環境效益的根本,但不應孤立生態,甚至于把生態凌駕于綜合效益之上。”
孟兆禎認為,生態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才能持續發展。植物是園林要素,若要植物為人創造生態環境,人先要為植物創造生態發育的良好環境。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涵蓋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中國園林高度體現‘詩意棲居、以文載道、景面文心’等豐富內涵,常常借景名、額題、楹聯和摩崖石刻等建立游人和設計者交流的平臺。”孟兆禎說。
他列舉了西湖十景的景名,如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等,表達中國園林所具備的詩意棲居、以文載道、景面文心等文化功能。“其中,平湖秋月的額題‘點綴湖山,憑籍花鳥;清筑騷雅,廣注魚蟲’等,更是充分說明了景面文心的中國文化傳統特色”。
有了物質生態的自然山水環境,再融入詩意棲居之意境陶冶精神,園林才能堪稱兩全其美。這是他對中國園林的基本觀點。
解讀生生不息
孟兆禎從堯舜“大德曰生”的典故談起,剖析“生生不息”的我國傳統生態觀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堯舜都說,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大德曰生,意為天地就是自然,自然的大德在于提供生物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孟兆禎解釋道。順著歷史邏輯,他又談到如今依然屹立在北京紫禁城護城河西北角北岸的木牌坊,上面的匾書即為“大德曰生”。此外,他還引用了《易經》中“生生之謂易”、《太極圖說》中“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以及佛家“本無今有叫做生,而能生此生則名生生”等傳統哲學中關于“生”與“生生”的經典論述,指出“生生不息就是生物和生態環境持續發展,互相調和,是我國傳統生態價值觀的座右銘”。
“生態主要因子是空氣、水、太陽、植物和土壤,山水幾乎可以概全這些因子。我國版圖60%以上是山水。從古至今,在治山理水方面我國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如夏禹疏導水患開江河導入海,又如李冰父子在四川修都江堰治理岷江至今有效,再如杭州西湖就是治錢塘水歷代深掏湖底沉積泥灘的成果。”
孟兆禎還特別提醒后輩,要謹記李冰父子總結出治水十字訣,即“安流湏軌,深掏灘,低作堰”。在園林理水中要“疏水之去由,察水之來歷”,方可塑造生生不息的生態園林景觀。
編輯:xiyan
相關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2017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典范案例征集
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立優質綠色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各級黨委、政府以“生態規劃、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的典型性案例為基礎,通過自薦、媒體推薦、上級引薦的方式,本著自主、自愿參與的原則展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