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解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的出臺,有利于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化、規范化,有利于推動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促進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對于推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采訪,對此進行了解讀。
這位負責人表示,作為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方面的首個專門文件,《意見》是生態保護補償的頂層制度設計,是指導重點領域補償、重要區域補償和地區間補償的指導性文件。
2020年基本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有序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在森林、草原、濕地、水流等領域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等區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總體上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意見》明確了做好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的總要求及4條原則,即權責統一、合理補償,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轉型發展,試點先行、穩步實施。該負責人表示:“這些原則,不僅是對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做好生態補償工作的主要保證。”
按照《意見》要求,到2020年,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