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威海經驗”
初夏時節,山東威海涼爽宜人。記者隨國家海洋局組織的2016“海疆生態行”活動采訪團來到這里。這座海濱名城近年通過區域科學規劃、生態海域利用、嚴格保護管理等措施,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規劃海洋生態建設
威海市三面環海,海洋國土面積11449平方公里,海岸線985.9公里,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18。在海洋開發的過程中,面對海洋環境惡化的巨大壓力,當地人認識到,只有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生態優勢,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
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馬瑞興介紹,2004年威海市編制了《威海市海岸帶分區管制規劃》,將全市1046平方公里的海岸帶全部納入規劃范圍,確定了“陽光海岸”“自然海岸”“發達海岸”的規劃目標。此后又逐漸編制了《海洋環境保護規劃》《藍色經濟區建設總體規劃》,形成了系統、科學的海洋區劃規劃體系。
2013年,威海市被國家海洋局授予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目前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海海域水質達標率100%,是全國海水水質最好的區域之一。“把最好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海景留給市民”,威海市委書記孫述濤表示。威海市對涉海項目實行嚴格的環評審批和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先后拒絕了總投資280多億元的投資項目,否決了魯東造船、中石化成品油儲運基地等海岸帶建設項目,騰出有限的海洋資源,發展優質海洋產業。
修復生態系統,提升景觀質量
隨著城市發展,近海養殖業破壞了沙灘岸線,一些海域海岸遭到侵蝕、沿海構筑物遭到海浪破壞。為改變這一局面,威海開展了威海灣養殖設施清理整治工程、九龍灣岸線整治修復項目等,在威海灣清理了養殖筏架4萬多畝、養殖網箱近2萬個,在九龍灣岸線新建引堤200米、補沙復灘30萬平方米、河道清淤1萬平方米,整治修復后,海域水質、沙灘生態得到恢復與保護,整體景觀質量得到提升。
登上劉公島,映入眼簾的是滿島覆蓋的綠色。工作人員介紹,島上森林覆蓋率達87%,近年來通過設置重點保護區、適度利用區、預留區以及生態資源修復區,對自然岸線、景觀及歷史遺跡進行了保護修復。
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為多樣物種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07年批準建立的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在國內最大的種群越冬棲息地,為大天鵝等瀕危鳥類提供了棲息地。
從榮成成山頭西北海域乘坐10幾分鐘的船即可到達海驢島。每年4月到10月,數以萬計的海鷗等海鳥在島上孵卵育雛、生息繁衍,還有近2000只世界級珍稀鳥類黃嘴白鷺在這里繁衍生息。
共享海洋生態治理經驗
海洋垃圾處理是國際性難題。2015年,防治海洋垃圾列入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威海市與美國紐約市締結為“姐妹城市”,分享在減少垃圾流入海洋的治理經驗。威海市編制了《威海—紐約海洋垃圾防治合作威海市實施方案》,針對海洋垃圾源頭治理、建立交流共享機制、重點項目支撐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向大會提供的專題片《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中,將威海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作為生態修復的典型向國際社會介紹。從2005年開始,景區改造鹽堿灘涂1000畝,恢復沙灘5000米,景區內污水全部經過處理,還建設了濕地系統來降解處理中水。
編輯:kangyuxuan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